古琴之情、韵、静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在众多乐器中,古琴是最通灵性的了。“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琴是魂,音律与万物相通。“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琴韵飘飞,深入众生魂魄,轻叹细诉,令万物息息相通,浑融一体。古来隐逸高人常爱穿一袭轻衣,一双芒鞋,背上书箧琴囊,纵情山水,流连忘返。琴是山水之友,“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闲暇之时,抚琴一曲,凭山吊水,将胸中逸兴尽情抒发。而自然界的音声似乎也懂琴韵,通人意,“早梅香野径,清漳响邱琴。”在琴的调理下,人与自然心意互通,直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琴质本高洁,乃风雅之物。在古代,只有真正懂琴识琴的高雅之士,才能摸清琴的音律,雅奏一曲,令天地为之动容。袁孝尼曾多次请求嵇康教他《广陵散》,但嵇康对他考察了很久,最终认为他不配学此琴曲,因此不曾教他。而嵇康品性直傲,蔑视权贵,最后临刑东市时,神气不变,索琴来从容淡定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琴韵与人格相和应,令其万古流芳。陶渊明也是个懂琴的人,他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他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重本而舍末,有种返璞归真的禅意在里面。后来又有人将琴趣作为词的别称,词的高雅清丽,正好与琴相得益彰。
若只有人弹琴,而无人听琴,则琴韵不免陷于孤绝。当年伯牙为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子期深悟其意,伯牙欣喜若狂,奉为至交,谓为“知音”。后来司马迁感叹道:“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知音难求,若无知音赏识,这琴韵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弹琴是一种境界,听琴也是一种境界。弹者用心抒发,听者悉心阐释,一鸣一和,心心相印,可谓两全互补。李白离蜀远游时,有个蜀僧浚为他弹琴送别,李白听琴后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但觉诗中琴音滔滔,似有诉不完的不舍之意,时光飞逝,听者仍沉浸其中不忍离去,而暮秋的景色又增添了几分伤感之情。知交好友伤别相惜之意,全在琴韵和诗句中传达,感人一至如斯。
琴情音近,琴之所以常被用来表达心声,实际上是因为琴中有情。苏东坡曾有首近于戏谑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不在匣中,也不在指上,而是在心中。素手调琴,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当情感郁郁有所思之际,人们总喜欢借琴抒情。琴韵起时,情深款款,意欲绵绵,勾起人无限思量。“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女子竟以频频误弹来引起情郎的关注。《诗经》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相合,正如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而习惯上又以续弦来指称男子丧妻后的续娶,琴上的弦就如同情人一般,亲密无间,情情爱爱相伴一生。“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自琴中逸出的琴韵,生发出多少情义,令人意惹情牵。
琴韵传情,也有着美的旋律。古代有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分别代表了四种美质。“号钟”壮美,琴音宏亮,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故而得名。齐桓公曾用它伴和演奏,悲壮的旋律突兀而出,令侍者无不泪流满面。也许只有齐桓公这种旷世枭雄,才能将历史的壮丽哀绝用琴音解读出来。“绕梁”柔美,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楚庄王陶醉其中居然七日不上朝,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它就象一个多情少女,温柔蚀骨,拼却红颜换君心,令多少男儿汉不爱江山爱美人。“绿绮”纯美,音色绝妙,情深意长。司马相如用它弹奏一曲《凤求凰》,竟引得卓文君一听钟情,与之私奔,缔结一段千古良缘。琴韵纯白无暇,温情流露,令芳心暗许。“焦尾”凄美,它是蔡邕用遭受火烧的残留桐木制成的,因琴尾留有焦痕,故而得名。它就象个心灵受到创伤的人,凄凉而忧郁,却发出内心最真诚的呐喊。“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一语道出它的忧伤本质。
琴韵的本质是一场静。弹琴时,避闹而取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音悠扬,更衬出环境的静谧,并起到很好的舒缓治疗内心的作用。弹琴时须心无杂念,不然心乱而琴乱,终不能成曲调。古时传说弹琴时若有无关的人在旁偷听,扰乱了心神,则容易断弦,琴也就弹不下去了,可见琴为心声,心静才能韵圆。“听琴知思静,说剑觉神扬。”琴和剑一静一动,互补共济,演绎出一个个剑胆琴心的动人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下空城计,除大开城门布下疑阵外,更是笑容可掬地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这琴声将数十万敌军视若无物,心情静如止水,仿佛成竹在胸,难怪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中了埋伏而慌忙退兵。这一幕真堪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琴韵古雅深奥,婉转悠扬,是一种闲情逸致,自有一种孤洁幽僻的高尚情怀。“梅花带雪飞琴上,柳色和烟入酒中。”这样的意境令我们感动。在经风历雨之后,琴看透世事,将人情镌刻埋藏于心中,它的归宿是淡泊。当生命的喧嚣逐渐散去,琴韵能带人回归本真,此时我们似乎能听到苏轼的吟哦:“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学琴 · 关于练琴的窍门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从初学者到演奏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反复地、艰苦不间断练习的过程。练琴的过程分读谱、练习、记忆。
这三者以练习为最重要,在接触全新的乐谱时首先要慢练,在慢练中确定指法,划分乐句,找出难点;
其次是分手、分段、分句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厌其烦地细练、拆散“零件”练习;
最后是融合性的练习,它包括又慢至快的速度上的练习,还包括乐句强弱变化的练习以及乐曲整体上的把握。总之,练琴的窍门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衡量弹好一首乐曲的标准:
首先要达到乐谱上标定和提示的要求:第一要检查弹奏是否有错误,如旋律、八度音高、节奏是否正确;第二要检查速度是否合乎要求,如某一段落标明每分钟多少拍,听听是否达到(最好能借助节拍器);第三要检查力度,查看乐谱上的如mf、mp和一些渐强、渐弱等标记,检查自己是否达到;第四要检查熟练程度,看看能否至少连续完整地演奏三遍而没有错误;最好,要检查自己对乐曲内容、整体结构与音乐风格的把握是否到位,不过对最后一条的检查,最好还是交由专业老师来评判。
对于更高标准而言,我们可以从“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中看出孔子所追求的琴艺境界:从掌握技能、理解结构、了解作者背景、领会意蕴到把握精神。所以要想提高琴艺,达到更高的标准,需要大家在每个学习阶段中不断地磨练与提高。
如何弹奏出优美的音色: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准、节奏、强弱和音色。其中惟有音色是最抽象的、最难把握的东西。它依赖手指触弦感觉和内心的感悟。
手指触弦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缓急”的区别。
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
音色的把握需要你不间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你的年龄、学琴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一、音色符号
:散音。即弹奏空弦。 :泛音。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
:擘。大指向内弹。 :托。大指向外弹。 :抹。食指向内弹。 :挑。食指向外弹。 :勾。中指向内弹。 :剔。中指向外弹。 :勾剔。勾剔连作。 :打。名指向内弹。 :摘。名指向外弹。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 :如一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生漆在中国的没落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回顾生漆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说恰似一部伟大、深沉的交响乐曲。开始是引子,有高潮,但最后被发挥时,却使人们深陷在随之而来的、可怕的、彻底崩溃的沉思中,不过,在这崩溃的上空,却也出现了生漆行业复兴,黎明时的光辉,使人们看到了光明。
生漆行业是人类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的结果。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留意到从漆树中流溢出来的分泌物,在自然的环境中会形成黑色的漆膜,仅能“受霜露”的特征,这一现象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先人们觉得漆有用,结果被用漆书作画,涂抹原始的、简单的器具,开凿了生漆行业发展的源头。到了虞夏时代,生漆便被用来涂饰“彤车”,食器“流漆墨其上”,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生漆的装饰效果现于其中。这在当时都是极为奢侈的享受,是“输之于宫”的贡品,常引起“国之不服”。1960年,在江苏吴江县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两件漆陶罐;及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颜色鲜艳,造型美观的朱漆木碗,这足可以说明,至少在7000多年之前,我国先民初步掌握了生漆的使用技术和技能,标志着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进入使用漆器的原始时代,生漆行业处于萌芽状态中。
到了商代,生漆已被用于陵墓中作画,而且在晒漆、兑色、髹漆黑镶嵌等工艺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周朝时生漆已被用来刷饰船、具和车辆、兵器等,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都已经认识到了生漆的保护作用,用于木器的防腐,从而使生漆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时生漆手工业已经慢慢开始同木器业分离,这可以说是生漆行业发展的黎明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的大变革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漆器的大发展。国家也经营漆园,并设官管理,例如,庄周“尝为蒙漆园吏”,漆的产量激增,漆器制造业已经真正脱离木器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此时,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竟相使用轻巧而优雅的漆器,从饮食器到日用器,从家具到葬具,从乐器到兵器,从交通工具到艺术品,都已部分使用漆器。漆器制造艺术精巧熟练,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工艺技法高超,有彩绘、雕漆、镶嵌、针刻等。生漆和桐油合用,使得生漆的透明度,光泽度增加,同时还降低成本,拓展了生漆的使用技艺,生漆的装饰效果日趋完美。造黑墨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用“竹挺点漆而书,”促进了文字记录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生漆行业发展史上灿烂的一章,为后世漆器的发展兴旺和繁荣,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漆器已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
汉代是漆器手工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发展的兴旺时期,此时生漆已应用在建筑物上。漆器进入到地主和商人家庭,真正达到了漆器实用阶段,极大地刺激了生漆行业的发展。至唐朝已有许多生漆品外销到日本,干漆开始作为一种药材被用与治疗疾病。宋朝时各行各业所使用的生漆都有特殊的形式,此时生漆已销往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国。到了明朝生漆的应用更进了一步,髹漆技艺有雕漆、漆画、金漆、雕填、堆漆等,漆器图案和花纹绚丽多彩,精美绝伦,有些方面已经到了绝顶的高峰。在开明的康熙和乾隆时代,在皇帝的支持下,大的生漆工厂建立起来,生漆行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漆器应用于之广,已达到无一处不用生漆装饰,品种之多,凡宋、明各代所有无一不备。有象故宫(乾清殿)这样精英的制作,也有象康熙皇帝送给神圣罗马帝国Leopold一世的那幅生漆屏风杰作,中国生漆的应用一直突飞猛进。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列强把战争带到了中国领土,加之清朝政府的腐败,使得生漆工业失去了帝国的支持,生漆的水准和生漆的设计,遂一落千丈,终于落到了日本的后面。现在日本成了最苦心经营的国家]。1974年后,日本通产省规定,漆器为日本“传统的工艺品”荣誉称号,以资鼓励,并对漆器产地时加补助。日本文化省也从保护传统技术的角度出发,确认漆器和漆器生产工艺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和文化保存技术,颁发此荣誉称号作为保护措施。对造诣高、贡献大的能工巧匠授予“人间国宝”之最高荣誉称号,每年的11月13日还被定为日本生漆文化节,可见中国生漆影响之深远。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的琴制、造琴之演变历史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卾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习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面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是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繫弦轴(雁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一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习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所绘《斲琴图》中有两种古琴,它们也都是全箱式,虽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但图中两种古琴造型仍与宋汉弹琴俑大体一致。这一样式的琴体还见於河南邓县北朝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图》,说明古琴初见於东汉的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三原唐初李寿墓线刻壁画伎乐图中,有抱琴、弹琴图像各一,琴式则与《斲琴图》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种传统的古琴式样是会延续很久的。
南京西善桥等地南朝齐、梁大墓砖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山的琴,具备全箱式特点而又呈现为新的样式,即音箱从东晋的内收弧形项的长条形,发展为方头、阔肩、收尾形态,这种样式的音箱能进一步改善琴的音响效果。
琴徽的出现大约早在西汉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纪上半。西汉枚乘…
如何选择一张能用的琴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一张能用的琴起码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说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五公分。过低易产生煞音(或叫沙音),而且空弦可能拍琴面。一般琴弦抗指除岳山太高外,还因为琴的低头不够。外行琴基至没有低头,所谓低头是指琴面自四徽或三徽半或三徽的地方向琴头方向作弧形斜下去,这弧线自然的达到顶端。有的琴在岳山之外的地方另成直线,即是外行造成的。有许多琴抗指并非因为岳山太高,而是因为低头不够。如果岳山一·五公分而琴不抗指,则最为理想。这样右手也不会在琴弦之间碰到琴面。有的琴低头不够而靠岳山低取其不抗指,那么就会有拨弦时右手指碰到琴面的毛病了。还要注意有的琴低头也够,岳山也适当,但琴中部下弯,称为折腰,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则会有抑弦、沙音等问题。
二、琴面不可过于扁平。过于扁平左手按七弦尚无妨碍,但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会感到困难。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间的弦路上弧度过小,有的琴在四、五徽处弦路上真的就几乎是平面,这样的琴不可用。有的琴虽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两侧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呈扁平状,就易被忽略掉。
三、弦距不可过宽过窄。弦距的宽窄是指岳山处琴弦间的距离。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两条弦之间距离很窄,会令弹琴的人手指变得拘紧平板。过宽则会感到不易控制。应以一·七公分为宜。多数古代琴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弦距。这样弦路练出来的演奏习惯,可以适应大多数情况下所遇到的琴。琴尾弦距以一弦至七弦之间在三·五公分为多见和适当。太近则在按其中一弦时不易让开相邻之弦,太宽又不利于一指同时按两三弦及连续过弦。有的古代琴,尤其是宋琴,尾部一弦到七弦只在三公分左右,亦是正法。如果是古代之琴,不可改动,应保持文物原貌。
四、琴的有效弦长是指由岳山的山口到尾部龙龈之间的长度,以一一○公分至一一一公分为正制。因为我见过的一两百张古琴在制作上各方面规范者,多数如此弦长。而且以现在琴弦之粗细和张力大小,如此长度在正调弦法,以五弦为A,三弦F为宫,合F调,与其它乐器合奏最为适当。太长上不到F,无法与他人合,如一定上到F调,则不是按弦困难就是易断弦。琴弦太短,张力不足,振动不够,发不出应有的音质和音量。
五、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制作不精细,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凸凹现象,则会产生沙音。挑选时,可以把琴面对着光慢慢前后左右偏转,看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显可见。在该处按弦拨奏并作左右移动,会有沙音。如未产生沙音,则也可不计。一张琴,不管其它方面如何,上面各项如无问题此琴就可以落指了。至少作指法的练习是可以用的了。
六、琴音的挑选是琴本质的判断。能弹之琴作为练习之用已经可以了,而要作为琴人相伴的良友,则琴音又是不可忽视的。但又不能要求过高,因为自古以来良琴难求,我曾为查阜西先生的二、三十张古代琴全部上弦试音,除一清代琴之外全是明代古琴,竟无一张声音过得去者。选择新琴,对于初学琴的人或者尚未开始学琴的人更为困难。但在无人帮助下,也可有个基本选择标准作参考。
首先是琴的弦要上到标准高,不可过松过紧。琴要放在不会产生共鸣的桌子上,也不要放在腿上,那样的声音都不真实。先听七条空弦音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然后左手在七条弦上每个徽上按住,如未学过弹琴者可用左手大指指甲,或以无名指末端外侧之角按弦,再弹动琴弦,听各处音量音色是否统一、相近。不应有的地方声大有的地方声小,有的地方音亮有的地方音暗。再找到按弦的音和某一个空弦音成同度、八度或两个八度的地方,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是否音色音量统一。再将按弦手指在弹奏之后左右移动,每拍移动一两下,至少移动四次,其音不绝方可用。如果余音更长则是优点。空弦音不必太长,而按音和移动的音应该长。空弦音太长,倒会使演奏时音韵不清。
七、徽位准不准是一个重要问题,检定徽位要用泛音来听。因为如用按音和散音对照,除了初学者音位不熟难以准确外,琴弦的张力影响及有的琴弦本身制作不均等问题也会妨碍判断。在试徽的准不准同时还应该听泛音是否清楚,泛音余音是否长。弹泛音时左手触弦要轻,但却不可离开弦太早,略慢一些倒是可以的,慢离开一点泛音仍清晰可听,如离弦早了泛音不纯,就会冤枉了良琴。
八、关于古琴音质音色的选择,对于初学者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音质音色是长期弹琴所形成的内心感觉,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所以,只求琴的声音不要太小、也不过大、余音长、按音和空弦音大致平衡泛音清楚余音也长,就是一把能用之琴了。至于琴音空不空、噪不噪、木不木、飘不飘......等等,难以一下子掌握。但如果是已经具有音乐修养的人,却又可以有个大体的判断了。
九、琴的漆是对音质有直接影响。但既已先作了声音选择,则只看漆是否平整光滑。更紧要的是有的新琴没有底灰,只是刷几道表漆,则不能承指头的按弦压力。看琴时可以用指甲在线路部分的琴面用力下掐,如有甲印则不可买琴。如主有异议,可以向他指出这是未完成的不合格之琴,必须补上灰,掐入指甲是帮其发现问题以及时补救而已。
以上所谈是一个能用之琴最起码的要求。如果面前有两张琴可以挑选,甚而是不同人的制品,那就要再看其它方面了。佳与不良是在各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的。以我所见过的古今制品来说,有毛病的琴、外行的琴比比皆是。所以要作选择就应在可用不可用确定之后再比较其它。如果一张琴的造型无问题,但上面诸项有问题,也不可取。反过来,如果一张琴制作上有问题但不严重,而上述各项俱无问题,也是可取的。因为我们是在找一个可以学和练习用的新琴。
现在谈一谈怎样看一张琴的外部制作规格。一般说琴长通长124.5厘米,有效弦长113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6.4厘米,底厚1.5厘米。为为常制。琴的结构和原理是统一的,但也有各自的不同。比如有的有音柱,有的没有音柱。有的天地柱皆俱,有的只有天柱。有的琴打掉天柱声音倒变好很多。最为特殊的是我曾见过一张明代蕉叶式古琴,做工极精,但却没有底板。并非去掉了底板,而是制作时就是不要底板。而声韵音量皆属中上。不知此琴是否空前绝后之奇。琴的结构和原理如此,但其造型却又是完全自由的,外观的各部尺寸形状皆可随制者之心。甚而弦长和弦距都可自由决定。一般说唐圆宋扁是指琴面拱形的弧度不同。而明琴则多数是尾窄,清琴袭明制,但较小气,无特征,极少精品,所见几乎都是外行所做。也许因为明琴遍地,精品亦可得,所以清人可以享其成,作琴者大约也只是不精于此之热心者或好事者。北京故宫和孔庙的雅乐之琴则几乎如儿童玩具,更不足论。我曾见一民国时琴人所制之琴,音韵颇佳,做工亦精,但结构外行之处亦不少。所以初学琴的朋友自己选择时不必要求太高,购买之后也不必责已过严。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走进《平沙落雁》的世界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平沙落雁》(管平湖),建议WIFI环境播放!~
《琴苑心传全编》:按是曲,陈子昂作。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故於此以写之。
《五知斋琴谱》:乃臞仙所作也。虽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门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弹法,种种不一。此特择其意之纯正恬雅者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飞鸣吟、秋鸿、鹤鸣九皋诸曲,斯曲抑扬起伏疾徐之声,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飞、鸣之神,其一种天机自然,曲传达室指下,深於音律者自可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
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於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於群雁之侧。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太古遗音中田芝翁纂谱,东小屏谱,仲平之兄存者。又谱:鹤山李息斋(印梦庚,号觉生)先生传谱,由陈仲屏先生处抄来,却与悟雪山房中定谱同。此谱和霭。
《平沙落雁》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逸气横秋,旷而弥真。音律还宫之神妙,莫可窥测,其宫调从正宫起者,如阳春、高山、正宫调起也。商调如白雪、秋思,正商起;思贤徵少商起,皆正商也。若圮桥属宫,从徵角起,虽变而本宫也。至忘机、平沙,虽属商,又变之变,以之属宫角徵羽皆不类也。大抵大曲皆醇平调,小曲多变而偏,共偏者,惟商调中独多,推此类,可得其正矣。
《松风阁琴谱》:西泠郑正叔沉醉丝桐,订定此谱,其指法顿挫抑扬,多发前人所未发,诚正始之遗,应推琴学宗匠,因未寿梓,抄得之者,辄矜枕秘中,多重复杂杳之处,当是传写之讹,余不敏,遂稍加更正,敢云郑氏功臣,庶几於订谱之旨,或不大(下缺)。
《琴瑟谱》:…
关于减字谱 · 背谱十法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琴曲用减字谱记录保存的形式由来已久,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也一直沿用至今,其妙处自不必多言。虽说我们今天可以听到《广陵散》、《秋鸿》这样的大曲,然而,不要说是对于普通爱好者,就是专业琴家在记忆类似这些动则20多分钟的大篇幅琴谱时,也无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忆和消化。
传说中,溥雪斋先生当年只用了1年时间便学会了古琴并成为大师,那么他是如何在耄耋之年记住这么多连年轻人都为之咋舌的大量琴曲呢?他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呢?
本文试图罗列出十种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从记忆琴谱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掘记忆琴谱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现大家好的记忆方法,以期达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时间的目的。使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一点弯路,利用最适合的记忆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1、视觉背谱法。
这里是指用视觉来阅读减字谱,由大脑直接想象出音符,使音符及各种记号因为视觉上的反复练习,而被牢记下来,直至背熟谱子。这种背谱的方法以减字谱为基础,需要记忆者对减字谱具有熟练的运用能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视觉把减字谱符号直接想象出音符来,它的进一步深化就是直接的视谱弹奏。因此对背谱者要求比较高,不易初学,但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记忆强度,达到很好的效果。广义上的视觉背谱则是指通过视觉直观的拿琴谱来记忆,其使用的普及度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2、听觉背谱法。
这是一种依靠听觉来记忆乐谱的背谱方式,也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记忆方法。在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多听古琴曲是最好的方法。听一家一派的不同琴曲,听各家各派的不同琴曲,听同一曲目各家不同的演奏方法,总之多听可以开拓视野,集思广益。听可以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旋律印象,而其中的第一印象则尤其重要,往往会在记忆深处打上永久不灭的烙印,有很多学琴的人都是因为幼年时受琴乐的影响在头脑中留下了磨灭不了的印象才开始学习古琴的,这其实也是听觉记忆的最好例证。
3、触觉背谱法。
由于不断地练习古琴弹奏,手指触觉也在反复记忆,尤其古琴演奏时所用之右手,熟练以后完全可以做到不看右手弹奏,而大多数练习弹琴的学习者也都基本上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忘记了自己右手的存在,这其实就是右手触觉的反复记忆,使得演奏者可以直接将曲子弹出来。它依靠运动神经的机械反射进入惯性弹奏状态,使琴曲被存储在一定的记忆程序之中。但是在练习过程中一旦受到某种外来影响,记忆的信号会突然被破坏、中断,导致无法继续弹奏。这种背谱法不但会花掉学琴者大量的实践时间,收效也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所以一般不提倡单独使用,或者说在技术阶段可以适当使用,而熟练以后则考虑和其他的记忆方法综合使用。
4、理论背谱法。
对琴曲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如乐曲的结构、指法、题解、调意、调式、调性琴家的演奏风格、琴曲的历史背景等等,使自己真正了解曲意,在理解的理性分析基础上背谱。这也是一种不适合单独使用的理性记忆方法,但在记忆过程中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用到它,在几种记忆法混合使用中,它能起到相当有效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
5、比较背谱法。
单独记忆一首琴曲是非常艰难而枯燥的,这往往是由于没有参照物,没有对比的关系,如果将两首体例相近或完全相反风格的曲子放在一起记忆,通过对比其异同、体会其用心,在对比的过程中逐渐加强记忆,不失为一种看似缓慢。实则快速的方法,不妨一试。
6、唱谱背谱法。
一些老一辈的琴家对此法推崇备至,在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记忆效果。此法适合于初步掌握减谱,或五线谱,减字谱的记忆者。在经过视觉、听觉的反复磨合过程和大脑的加工反射以后,再次通过记忆者自身边弹边唱而又反馈于视觉和听觉,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加强了记忆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记忆方法,古琴中的琴歌则是这种记忆方法最好的综合体现。
7、随时记忆法。
也可以叫偶然记忆法,是指不专门以记忆为目的的记忆活动。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情况下,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的时候等等。随时记忆是加强记忆的保险柜,偶尔的遇见会产生不可小视的记忆强度,但这种记忆方法要贵在坚持,并在长期实践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可依靠它来进行大面积的记忆。
8、短时记忆法。
也可以叫压缩突击法,即利用相对集中紧凑的时间对被记忆专题进行突击记忆,记忆时间短、记忆内容多、记忆强度大。虽然短时间内记忆效果不错,但从长时间来看仍然比较容易遗忘。如果结合其他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则能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9、灵感记忆法。
谁都有灵感的火花突发的时候,利用好这转瞬即逝的火花瞬间来记忆琴曲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然而此方法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能人为创造,是记忆人综合素质和修养及天分的突显。任何盲目地自认为可以创造灵感和等待灵感来临的方法都是荒唐可笑而毫无疑义的,所谓“中得心源”、“师法天成”是也。
10、综合背谱法。
顾名思义,将两种或几种背谱法结合运用,使思维、情感、肌肉、神经、听觉、视觉达到最理想的协调状态。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历代古画里的那些古琴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古琴历史悠久,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历代古画中得到完美体现。
东晋(317-420)顾恺之《斫琴图》,宋人摹本,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北齐(550-577)杨子华《校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