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祉卿先生事略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彭祉卿先生讳庆寿,卢陵人。其父筱香公为清季循吏,宦游湖南三十载,两度出守衡阳,颇著政绩。筱香公雅好操缦,旁通音律,所著有《礼乐易知录》及《理琴轩谱》。
先生幼承庭训,博览群书,于乃父丝桐音律之造诣尽得心传。惟以赋性萧疏,不慕荣利,迄二十三岁,始遵乃父遗命入湖南达材法政学校。二十七岁以冠军卒业。又复闭户读书,不闻世事,兀兀穷年,精研琴理。于时长沙有华阳顾氏之南薰琴社及南海招氏之愔愔琴社,先生皆与教焉。又时或鸠工制琴,式多异制,时或授徒讲学,播誉琴坛,遂以通解音律知名海内。
二十年,先生元配沈夫人物故,以平时情爱甚笃,哀戚不胜。自是,先生即息交绝游,恣情纵酒而已。荏苒二年,其长沙祖宅忽肇焚如,琴书尽毁,益沮丧无聊。乃托儿女于亲仆,飘然入吴,就余投止,相见惊呼,至于零涕。
时国都初定,文物复兴,大江南北,琴坛竞起。先生久有发扬琴学之志,乃复振奋,与苏、沪琴人李子昭、李芷谷、沈草农、吴兰荪、徐少峰、张子谦、吴景略、李明德、周冠九、庄剑丞辈追踪明季严公天池琴川盛迹,又创立“今虞琴社”于苏州,与青溪、广陵、梅庵诸社一时媲美。旋又去之沪上,就欧亚航空公司秘书处之职,公馀之暇,为社友讲论音律、指法,或闭门著书。十年以来,其贡献于琴坛之事功,有足记者七端:…
查阜西先生的传奇人生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查阜西先生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艺术大家。他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而古琴演奏艺术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及出发点。
查阜西…
《暗香》浮动月黄昏 · 琴箫合奏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琴箫合奏《暗香》,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古琴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应日本民间团体“中国音乐研习会”的邀请,中国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在东京都、大阪府、兵库县等城市,举行了古琴独奏音乐会和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东京纪尾井音乐厅举行了成公亮古琴独奏音乐会,他演奏了《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孤竹君》、《文王操》、《忆故人》、《流水》、《归去来辞》等七首古琴曲,给日本听众以强烈的音乐艺术感受。
举办这次介绍当代社会中保持生命力的中国古琴音乐会,得到了日本中国交流协会、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世田谷日中学院的协助。音乐会开始时,先由中国音乐学者东京艺术大学讲师孙玄龄先生以古琴的“历史概况”、“琴谱”、“古琴美学”为题进行了讲解,音乐会中间成公亮先生还回答了有关“打谱”、“古琴的传承方式”、“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古琴”等几个提问。因此,除了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日本音乐家、作家等也来欣赏他的演奏。另外日本公众对成公亮自中国带来的古老名琴“秋籁”(琴腹朱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自己打谱的古曲《文王操》、《孤竹君》也受到很高的评价,留给日本人很深的印象。
音乐会结束后,主办团体调查收集了当天听众的感想和意见。大体归纳以下几个内容: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如此古远的音乐能够一脉相承传至今天,令人赞叹和感动。古琴的曲情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使听众进入想象的神秘世界,帮助了解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琴的继承通过打谱这种特殊而艰辛的工作,这在文化历史上有很大意义,这是一次很有文化意义的音乐会。
二、独特的音色
原以为中国的琴也象日本的筝那样高亢,没想到它发出的声音如此宁静、温和,令人舒服,它的美好无法形容,实在感动;清淡平和的琴音令人不由自主地专心听演奏,实在难忘;以丰富多采的琴音描写自然风景、社会理想,它宛如吟中国诗。
三、特有的演奏方法
欣赏实际演奏(听并同时看到)才能直接了解古琴的美妙,吟猱绰注、泛音、滚拂、撮,这些古琴独特演奏都产生出琴乐微妙的韵味,其中对左手的丰富手法更感兴趣,这些在听古琴录音时是无法全面实际地领会的。对演奏者的技巧深感佩服,超绝的技巧和美妙的音色使人听得出了神。
四、易于欣赏的琴歌
在音乐会上,作为加奏曲目的琴歌《归去来辞》受到欢迎,听众希望下次多有几首琴歌,琴歌比琴独奏曲更易于欣赏。
五、珍贵的古代乐器
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把珍贵的古代乐器介绍给日本人,听众能直接看到实物,并聆听到它的音色,印象很深,有如此古老的历史,让人感慨。古琴的音乐内容和形式,更适合一个人欣赏。
总的来说,成公亮先生的音乐会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丰富多采的表现力、内在深刻的感情和思想,使日本听众不时用“感动”、“惊叹”来称赞这次音乐会。日本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氏曾经在《朝日新闻》的“夕阳妄语”散文栏目中,称成公亮的古琴音乐是“内心情感的极致”,这不仅是对他演奏的高度评价,也正说明了中国古琴音乐深刻的思想性及非凡的表现力。
84岁高龄的岸边成雄博士是古琴的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古琴最早从中国传到日本,是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至12世纪),当时的琴是贵族作为修养的乐器,以后逐渐衰落。现存正仓院宝物乐器“金银平纹琴”被推断是从中国唐朝传来。江户时代(公元17世纪以后),古琴再次从中国明朝传来,直到明治时代(公元19世纪)后,又不时兴了。现在古琴在日本并不普及,但有关古琴在日本的历史资料,(乐谱、现存乐器、演奏家资料、琴学文献等)已达到庞大数量。岸边成雄博士在60年代即对遗留在日本各地的古琴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他亲眼见过的古琴有60张左右,发现江户以来的琴士有650人左右,他撰写的《江户时代之琴士物语》,自1993年开始连续发表。今年来,他希望整理这些文章,出版一部有关古琴的学术书。因此,岸边成雄博士也到场欣赏成公亮先生的演奏。
1996年11月25日,成公亮先生拜访岸边成雄博士,在他家就古琴音乐交谈了三个小时。其间,岸边博士取成公亮先生的古琴“秋籁”的干拓,简要地调查乐器内部、断纹种类、修理状况、音色等。岸边先生首先谦逊地说,自己没有资格评论古琴演奏,有些感想,只不过是历次中国古琴家的演奏给他的主观性印象。对于成公亮先生和现代古琴家们的演奏,他谈了如下的听后感(已经本人审阅):
“我对您的古琴演奏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们日本人还难得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音乐,能听当代古琴家独奏的机会更少。这次您的演奏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演奏技术,使日本听众进入既新鲜又美好的中国音乐世界。一般来说,当代古琴演奏家给我如下的印象:
1.音乐会常常用很大的电声扩音,使古琴音色变得不太真实。而这次音乐会扩音音量很小,开始觉得不够,慢慢欣赏习惯过来,觉得很真实,接近直接听古琴演奏时的感觉和气氛。
2.许多当代人弹琴的速度比前人快,拍节感比较强(接近西方音乐的拍子理论),注重技巧而缺乏韵味,据个人音乐感解释乐曲的那种自由节奏也减少了。但您的演奏速度较慢,节奏也是自由的,有韵味。
3.有的人打谱以现代风格代替古人的思想,而这次您打谱演奏的《文王操》、《孤竹君》是传统的风格。
4.有些新创作或改编的琴曲常常过多运用装饰音,而传统古琴中用空弦和单音表现的部分减少。
我觉得,与有些当代琴家相比,您的演奏有所不同。您的演奏既继承查阜西、管平湖、张子谦等前一代琴家的精华,又有所发展。”
现代日本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切事情都追求速度,生活中也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这样人们就不能保持从容镇静的心态。虽然现代人获得了方便快捷、安全合理等文明社会的好处,但也失去了人类对未知的希望和梦想、对生死的深切感受;失去了创造、思索灵魂对话等人类本应有的兴趣;与自然隔绝的文明社会,使现代人蒙受极不自由闭塞感。
古琴音乐却具有这些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东西,就是根据个人思维演奏旋律性很强的音乐,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和悠慢,为重视深微的韵味而不必扩大古琴的小音量,因而自然而然地要求环境的寂静和精神的集中;如要掌掌握全面的古琴演奏技术和琴学知识,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则,古琴打谱和创作新曲都是创造性的艰难工作……,这些因素都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它正反映了现代人的理想要求和感情。成公亮先生音乐会的成功,他的演奏令许多日本听众感动,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古琴在传达古代音乐生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当代古琴家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继承老一代琴家的精华又有所发展”)。只有这样,它才不辜负当代听众的期望。
(牛岛忧子女士 1982年毕业于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文学系国际文化专业,毕业论文为《源氏物语论――紫の上によるめ女君の理想性》。她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日本舞蹈、油画、书法等,对文学文化方面有造诣。1990年至1992年,在新加坡生活过两年,其间向刘莉女士学古筝。1992年她出版了在日本第一次用日文编写的中国古筝教材《古筝教则本(入门)》,并在日本进行中国筝的教学活动和多次应邀参加中国筝的独奏表演。199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进修。)
本文发表于北京《人民音乐》1997年第5期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此外,可编辑任何与斫琴、学琴、买琴、藏琴有关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有问必答!我们不发旁系文化,不发养生,不发宗教,专注“古琴文化”。
=======
敬请关注…
静听老舍先生《读琴》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大家在讲着茶,唯有我注视着他。
他还没有坐在古琴之前,只是迈过一道四合院的门坎,便有一种如水的琴韵流淌出来。
这位琴师,著着普兰色的中式的上衣,衣袖卷着,洁不惹尘。他从容地向琴走着,仿佛琴是他始来的归处。只见他款款地向琴坐下,人与琴之间顿时有了交融、有了灵气,好像只在那一刹那间琴便有了生命,而人恰与琴相携。
琴师的指尖随意地向琴一拂,便有如翠珠,如笑眼,如春的一段声响嫩脆脆的落在耳里,说不出的受用——此是试琴。他收回了指,稍待,又向琴发,琴便呜呜咽咽,浅唱高吟起来。而人的心,也像是被线牵了似的,直往琴之深处去。
我们是六人在一间茶厅里的,与琴隔着八九步的距离,更隔着一重绛纱与些许笑语。我在人声中执着一盏“白针金莲”,怔在那里。忘饮。琴声时而紧如腠理;时而缓如风车;时而倦如午睡初醒;时而俏如美人促颦……而一颗心,就在这紧与缓,倦与俏之间浮浮沉沉,幻幻游游。琴声暗哑时,却仍有真韵仍在,如同宝钗生尘,如同饱学的大儒眼中的况味,如同茶里一味寂寞,一味深沉。
蓦地,想起手中有茶仍在,饮一口,方觉茶与琴脉脉交流的这片刻已印迹了琴韵,胶着了古调的沧凉与月光的清泠。前一时奏古筝时,我们喝的是极好的铁观音,那时心上便泛起了《红楼梦》中的句子:自是霜娥偏爱冷。那种纯净与祥和使人安宁,使人慈爱。而此时的琴音与这一泡白针金莲更使人枉自嗟呀,空牢牵挂,纵有满腔念头,只能随琴声流水,只能花开花谢花满天,亦只是镜花水月。人是无知无觉的,只没在琴的潮水中,被洗了又洗,这时已不是听琴,而是被琴听,恍然如梦。
细到极处,是空旷。琴师此时已化作琴人,而你的心,仍在随琴天上人间地走。琴人短促有力的发梢与洁白舒广的衣袖,琴的白亮的弦与檀默的尾,听琴人专注的目光,茶的温度与磁杯的光芒都和谐——如同生来就是这样。
我弃了杯,在廊下走,在青石之上,青草之旁。这时脚步没有一丝的声响,任千般人擦肩,万种人笑望。琴声是波涛涌起,阔如沧海起复;而这里是水波不兴如同磐石枯木。在那一刻忽然有轻轻一歇,只向石上滴雨,只向枯木生藤,于是牵羁者尽释然,琴声再洋洋地洒开,便是“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故此说茶禅一味,缘起因琴。
徘徊良久。
再入香径,花非花。
至回茶厅,背后琴已低,案上茶已冷。诸茶客言下甚欢,似来而无来。吾心,如如不动。然确知已游入兜率九重离恨天而不为众知。再回首,琴人已走,余琴,不胜寂寥。
摘自《老舍散文精编》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屈原绝唱 ·《离骚》赏析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古琴曲《离骚》(管平湖),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