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古琴的美,美在琴声琴曲,美在琴史琴论,还美在琴形琴制。古琴的构造制度有一套详细的规范,琴体各部分都有其象征含义。《太古遗音》中有一篇《琴制尚象论》,对此作了细致解释。《太古遗音》是南宋田芝翁编纂的我国首部成体系的琴学专著,现存有明代再编版。下面就把这篇论发出,用绿色字体略作注解,并配上明代《琴书大全》中的古琴结构名称图,方便大家阅读。

有言道“弹琴须要读书”。古人对古琴的理解和看法,可以在传世琴书中找到未经修饰的本源。如果您也喜欢探索琴书古籍,就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琴制尚象论

 

制器尚象。其来久矣。

“制器尚象”指按照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制造器具,是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的工艺传统。《周易》中说“以制器者尚其象。”古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琴之为器。其制详,其义深。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诸乐入音,皆相假合。思一器之备于律吕者,偏以众得之。于梧桐制为雅器,体名为琴。琴者禁也,禁诸邪而存正气。故琴为圣贤之乐,动天地而感鬼神。琴之妙理。莫大乎是。

古琴的创制始于伏羲。自一开始它就是圣贤的乐器,非同一般。

 

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

古人造琴有各种不同的样式,琴书中记载的有五十多种。虽然样式不同,但是结构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琴书大全》中的古琴结构名称

 

琴额长二寸四分,以象二十四气。

琴额的长度象征二十四节气。1尺=10寸=100分。最初的尺指男人把手张开后拇指到中指间的距离。各个朝代尺的长度不一致,大约在19厘米到36厘米间变动。《太古遗音》成书于南宋,当时的一尺长约31厘米,二寸四分约为7.4厘米。

 

岳广三分,以象三才。岳内取身三尺六寸,以象其日三百六十有六。龙龈其折势四分,以尚四时。共长三尺九寸一分,成于三,极于九。九者究也,复变而为一之意也。

架弦的岳山宽三分,象征天地人三才。岳山内侧琴身长三尺六寸,象征一年366天(闰年)。琴体总长三尺九寸一分,三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九最大为极,又复归为一。

 

上穹隆以象天而圆其面。下方舆以法地而平其底。

面板隆起成弧形象征天,底板平整象征地。方舆意为大地。

 

中虚含气。外响应徽。徽十有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以象闰。则一阴一阳之道,备期之数也。

琴体中空含气。气响动的时候与琴徽相和。琴徽一共十三个,最中间的是七徽,象征闰月。其余十二徽对应音乐中的十二律(具体见上面的琴体正面图):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位的六个是阳律,称为“律”;偶数位的六个是阴律,称为“吕”。“备期之数”,指具备一年的数字。“期”读“击”,指一周年。

 

律有长短,故徽有余促。当徽则鸣,差徽则否。亦犹气至灰飞,时移应正,神理不测,其在兹乎?

古琴上演奏泛音,左手正对琴徽则出音清亮,偏离琴徽则出音黯哑。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声学现象。“气至灰飞”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在律管里塞入芦苇薄膜烧成的灰,按方位埋入地里。随着季节变化,不同律管里的灰会被地气吹动而飞扬。由此得到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

 

上为天统,下为地统,中为人统。抑扬之际,上取泛声,则清轻而属天。下取按声,则重浊而为地。不加抑按,则丝木之声均和而属人。

这里将天、地、人分别对应琴上的泛音、按音、散音。也有的琴书里将重浊的散音称为地声,将清浊兼备的按音称为人声。

 

刳其中,则太虚之理具。弦其外,则妙用之应彰。琴鸣因弦,弦鸣因木。则耳于丝木之上,不足以听其声。由池沼之间而听焉,则无余矣。是以知妙用所施,不离太虚。本末相因,固如是也。

“刳”读“酷”,意思是把木头剖开挖空。这一段说明琴声的发出靠的是琴体和琴弦的两相配合。“池沼”指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和“凤沼”,此处琴声最大。现在人们对古琴扩音的时候常把拾音器放到池沼之间,就是这个原因。

 

琴之首曰凤额,下曰凤舌,其岳前曰承露,俗曰岳裙。凤轸穴曰轸杯。

琴头最上是“凤额”,琴头侧面枣核形凸起是“凤舌”。岳山外侧是“承露”,又叫“岳裙”。琴底装琴轸的凹槽叫“轸杯”,也叫“轸池”。

 

岳之体,魏然而高。若山岳之状。凤嗉,琴项也,谓之喉舌。可以教令也。

岳山是琴面最高处,如大山魏然高耸,所以叫“岳”。“嗉”是鸟类喉咙下面装食物的地方,所以琴项也叫“凤嗉”。嗉是喉舌,所以又寓意琴有教化功能。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太古遗音》中将弹琴手势比作凤凰

 

人形者,取其肩背之正也。龙腰者,取其屈折如龙也。又曰玉女腰者,取其纤细也。自肩至腰,总象凤翅。耸然而张。龙龈乃琴末。承弦之异名。焦尾两边曰冠角。取其状名也。冠内两线曰龙须。

“人形”两字,根据其他琴书,应为“仙人肩”之误,指琴肩。

 

龙池者,龙为变化之物,潜于幽深之地,迹虽隐而声自出也。凤沼者,取其来仪沐浴自如也。

底板上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是聚声的地方,与龙凤的德性相关联。

 

轸者急也,古人以竹为之,取凤非竹实而不食之意也。两角雁掌,曰护轸。系弦处曰凤足,其下曰凤腿。槽内栽天地柱,一圆一方,为琴之心膂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

琴轸是用来旋转调音的扳手,这里解释为“急”,也许和调音时紧弦有关。琴轸竹制,因为“凤非竹实而不食”。琴腹内装有两根贯通面底板的木柱,一根圆形一根方形,分别叫“天柱”、“地柱”,起到加固琴体和传导琴声的作用。“膂”读“旅”,指脊骨。“心膂”是比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琴之间,其所取象,昭昭然可见于木击之际也。

琴上包含的天地间种种美好形象,在弹琴时候一一浮现。这就是古琴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啊!

(完)

 

 


附原文图片(点击放大):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本文《太古遗音》图片取自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明代彩绘本,

文字整理参考《琴曲集成》第一册中的《太古遗音》、

《新刊太音大全集》)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