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仁的琴声》· 柴静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文 / 柴静
有一天,老颓说听一老头弹琴,当时众人稠坐,吵得很,老头目不旁逸,只顾吃黄豆喝酒。到了台上,黑暗里琴声一起,谁都不说话了。
“心里一坨坨不知道多少年的死疙瘩,被震松了。恐惧一波一波,不知所措,可是琴声不饶人,一步步紧逼,听到最紧要处,眼泪砸在胳膊上,一抬眼,离得太近了,酒气扑人,老头老泪含着,在灯底下晶光四射。 ”
这老头儿叫林友仁。
这力量不是来自于静穆,而是淮确,含住而不堕的情感。
我以前不喜欢 “古琴用来修身养性”这样的说法,所以不太听。总觉得有点装,像老颓说的,即使坐在五百里深山处,也只是“自负的骄傲而已”。
林友仁说:“他们只看到古琴是一种道器,但它首先是音乐。没有情感的音乐是音响,不是音乐。 ”
周云篷也这么说过,是生活最终变成了音乐,但是音乐并不是目的,它是没办法了。
就是这个“没办法”了。
就是这样,想念某人而生死两隔,挂念明知已逝的旧世界,没有办法了。只能打开这把古琴,这音乐里没有鼓励,也没有悲悯——谁有权利悲悯谁?连安慰都没有,安慰什么呢?有什么能安慰呢?
但琴声里都是了解。
那天看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最难做到的就是既往不恋。
因为人有感情。
有感情而不能自已,就成歌,成画,成一把琴。
曹雪芹说写红楼梦,是“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跟诺贝尔文学奖和畅销书都没有关系,只是“试遣愚衷”。艺术在我看来,就是这四个字“试遣愚衷”。
坐在那些金色大厅里的摇头摆尾的表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歌与舞本来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暮春三月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是汉乐府里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现在呢,就像林友仁说:“当它走向舞台,更多的人呆若木鸡地仰视它时,它不能给人更多的快乐了。 ”
现在都在炒古琴,他有把琴,一千多年了,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他,他说用这把琴不是因为它有历史和身价什么的,是这把琴他弹的时候能弹出自己的心情,说明这琴做得不错,经过手手相传能留下来,仅此而已。
他也反感把民乐放在厅堂里“高雅化”,琴只属于琴社,“三五知已,琴声才能悠远”。
别去开发它,也别试着保护它。“不动就是保护”。
但这是个闹腾的时代。
“所以不能都按照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需要的就改,就扔。等下一个时代来临了,我们又需要了,再到哪里去要呢。还有现在都讲时尚,时尚是什么,你知道了就不时尚了。 ”
他的琴不是用来取悦人的。
“古代也有专门搞迎合的人,一个叫乐伎,一个叫乐工,现在叫音乐工作者,音乐是说自己的兴致,情致,你自己没有心,说别人的心,这个无法代表。如果你和人家心相同,同心相应,那你说的话才是人家的话。艺术这个东西不是事业。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向外的显示。 ”他说。
写到这儿,想起非典的时候,北京城整个是空的,我们几个从医院出来也无处可去,就在后海边上呆着,空无一人,但有个老头儿,一件蓝布衣服,不戴口罩,一把二胡放在膝盖上,对着湖,拉一个下午,琴声让我踏实。
人生的负荷已经这么深,作为无歌无舞的汉族人,至少还有一点声音,千百年了,丝丝缕缕,也没有死灭。是我们的根,这声音来自太古,淡无味,却有情。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