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譜自讀」何以是戒條?

编者按:

最近琴社学员经常问到一个问题:“学习古琴是否需要准备谱子回去预习一下”?

特转黄志华先生一文供参考。传统文化之口传心授是最佳途径。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还是建议大家采取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一对一学习。

 

「按譜自讀」何以是戒條?

 

 

早在八四年,筆者就曾在《成報》的「談歌說樂」向讀者介紹有關「學曲六戒」之一的「按譜自讀」。現在,重新整理一下,把這篇介紹弄個網上版罷。

 

  當年,筆者是從《民族音樂問題的探索》一書裡得知有此一回事:清朝王德暉、徐沅瀓著的《顧誤錄》,把「按譜自讀」列為「學曲六戒」之一。

 

  甚麼叫做「按譜自讀」呢?那就是自行按照樂譜去想像歌曲或樂曲的形貌與格調。

 

  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按譜自讀」是難免的事,尤其對於一些經常接觸新作品,演繹新作品的人,不「按譜自讀」,根本就無從入手。那麼,《顧誤錄》又為甚麼將「按譜自讀」列為戒條之一呢?書中的理由是:

 

  略解工尺之高下,即謂無須口授,自己持曲按讀,於細膩小腔,纖巧唱頭,不知理會,縱能合拍,不過背誦而已。甚至有左腔別字,缺工少尺之處,罔不自覺,而於曲情字眼,節奏口氣,全然未講,不知有何意味。

 

  著者此處所論的,看來是就曲藝演唱的情況而言。但其實在一般情況之下,也真是盡信譜不如無譜的,即使「科學性」強如五線譜,許多名曲如果以「按譜自讀」的方式去想像其形貌和格調,常常會出偏差,因為縱是最「科學性」的樂譜,也始終沒法巨細無遺的準確紀錄演奏者或演唱者的細膩處理,而即使能夠,也不可能將風格特點一一記出,因此,要不是親耳聽過現場或錄音,「按譜自讀」的還完效果大概只有五至八成。

 

  說起來,中國樂器的獨奏譜,書上記載的跟錄音裡所聽到的,出現歧異是絕不罕見的。想當年筆者習笛子時期,所得的曲譜如陸春齡的《江南春》、《小放牛》、《奔馳在草原上》,王鐵錘的《油田的早晨》等,歧異之處有時會是整整一大段,讓人吃驚。沒有辦法,只好跟唱片默記出那歧異之處。

 

  當然,任你怎麼記,也沒法把大師的演奏的許多精微變化與處理一一記下,何況,藝術上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每一個音每一個處理都跟足,頂多算是臨摹,最終是要消而化之,奏出自己的面貌和特色。

 

  當代的曲譜算是記得準確多了,很少有歧異。但也真是要戒「按譜自讀」,更切記莫要認為譜就是一切。這一點,傳統的民間樂譜,記譜往往只記個大概,讓你根本難以「按譜自讀」,其用心是良苦的!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