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
——以琴歌《秋风词》为例
中国传统乐器“琴”,或七弦琴在近代称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而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先秦时代弦乐器很少,所以琴、瑟就成了当时主要的弦乐器,人们常用它们来为歌唱伴奏。这种形式又称为 “弦歌”。其历史悠久,而且广为流传。总体上说中国琴歌的创作来源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 中国古诗词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歌,西汉司马迁曾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当时人们歌唱这些诗歌,多用琴、瑟伴奏。《旧唐书·礼乐志》提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氏五弄、 楚调四声,谓之九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这说明古代 的一些民歌或民间音乐,曾被琴家作为琴歌形式随着琴的音 乐而流传下来,长期保存在古琴音乐艺术之中。其次,文人的创作 这部分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从民间吸取营养,进行加工和提高的,并不局限于民歌原始素材,而是保持与人民 的思想、语言、音调、感情的血肉联系。因此,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历代人们所赞赏。如《满江红》,是清代琴家王善所作。还有一类出于某些对歌唱音乐艺术不甚了了的文人之手,他们只知按字求声,或依声填词,没有按照歌唱艺术规律 和特点进行创作。这类琴歌很难演唱,有的即使勉强歌唱,也缺乏美感。不仅无助于琴歌的发展,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在宋代以前,琴歌与琴曲并茂,宋以后的琴谱,或有词,或无词,但琴人们多重视琴曲的弹奏,不重视琴歌,甚至于否定 它。至明代浙派琴家箫鸾,虞山派严澄等人,明确地提出“去文以存勾剔”的主张,认为凡“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或“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都不可取。由于这些偏见,使琴歌长期在琴人中处于被鄙视的地位,从而使琴歌艺术的发展受到相当大 的阻碍。在明中叶至清初期间,江派琴家谢琳、黄士达、杨抡、 杨表正、庒臻凤、蒋兴俦、程雄、张椿等人,强调“近文对音”,主 张弹唱琴歌,同时刻印了不少琴歌专辑,使琴歌艺术又一度活跃起来。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PART 04 结语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含蓄的、阴柔的、抒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 琴到无人听时工”。,其实这是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虚静、幽静、恬静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原文出自《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
作者:童雪倩】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