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鹤先生在短短的十二、三年琴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是惊人的,遗憾的是在十年浩劫中他的一些琴学著作及诗稿大多散失,但仅就残存的这少部分资料来看,张先生生前为振兴民族音乐事业,为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音乐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使我们深感不安的是,张先生毕生对我国浩翰的琴谱遗产做了精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整理的126 首古琴曲,除极少几首在三十年代由他本人演奏灌制了唱片外,其余一百多首都还只在谱面上。我们深望古琴家能够对此作一步探讨和研究,)乡能形成音响资料,供诸社会,继承下来。
我们还希望张友鹤先生亲属和生前友好及曾受业于张先生的同志们,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张先生在世时的情况,我们将继续在本刊上发表,伸使我国音乐界对张先生有更全面的深入了解。
“在二十世纪初成立中华民国的同时,中国的音乐文化渐渐和西洋文化结合,年青的音乐家在西洋音乐影响下对古来的琴乐很少关心,琴乐依靠散居在各地的不多的琴家维持下来。
“然而,也有像张友鹤的《学琴浅说》(《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一― 十号,一九二八-一-一九三二,未完)及网罗了从太古到清末的琴书琴谱、一般音乐书的《琴书存目》八卷(周庆云编一九一二)等对琴乐进行真挚研究的.另外,《梅庵琴谱》二卷(王燕卿传,徐卓辑,一九三一)《今虞琴刊》(一九三七)等也相继问世。”
上文引自日本相模女子大学学艺部教授三谷阳子的博士论文《东亚琴筝之研究》 ,文中提及的张友鹤,是我国近代陕西籍杰出的古琴家。
张友鹤先生并非一般散居在民间的业余古琴家。他是国立北京大学最早学习古琴专业的学生之一,是我国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从事古琴研究的工作者。他曾先后在北平大学、京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从事古琴教学工作、所以他也是一位古琴音乐教育家。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张友鹤先生陆续发表了若干古琴音乐研究论文,无论从其研究的深度或广度上来看,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他也是一位天才的音乐理论家。三十年代初,他以古琴演奏家的身份,应百代公司邀情录制了四张唱片,这是我国最早灌制的古琴唱片。我的老师蜀派古琴大师,四川成都“锦江琴社”社长喻绍泽先生曾受益于张友鹤的古琴唱片此外,友鹤先生还是国乐改进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从不保守,亦不媚外,一心一意为振兴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想,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张友鹤先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 春,出生于陕西省朝邑县渭河北岸迪村的一户书香之家。取名修道,后改名鹏翘。鹏翘出生时,已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张复初是学馆里的教书先生。鹏翘懂事后十分聪明,复初先生便把他带在身边,先后在关中书院、屈家馆、华原书院等地教他认字,鹏翘从小就爱上了古代诗词。
光绪二十九年,复初先生考中举人,不久便去广西上思县赴任了。鹏翘留在家乡,由他哥哥抚养。小学毕业后,考人陕西省第三中学。大约是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1916 )暑期,张鹏翘只身去广西探望父母。
他首先骑马东渡渭水,出浚关过陕州至观音堂,弃马登上了陇海路火车经洛阳、开封东到徐州,又换乘津浦路火车到浦口.渡长江至南京改乘沪宁路火车抵达上海。当时陕西还没有铁路,坐火车对张鹏翘来说十分新鲜,又由于分段乘车,使他有机会观赏沿途风光,眼界大开。从上海.他登上海轮经台湾海峡到香港,又换乘江轮溯西江而上至梧州,再转乘电船西行到达琶垣,舍船乘轿南人幽径,践深谷履危桥才到达上思县。透样有益的长途旅行,使张鹏翘幸得产不少新的知识,忿上北大之后还在一首长诗《 气出唱》 里追记了这次旅游。一九一七年,张鹏翘从三中毕业,考人了北京大学。
北平是张鹏翘的第二故乡,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时期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的学业,成就也主要是在这里取得的。
张鹏翘来到北大以后,先在预科就读,逾年升人本科哲学系。这时,他认识了在北大执教的山东诸城派名琴家王露(心葵)先生,受王心葵先生影响.二十二岁才开始接触古琴音乐的张鹏翘,一下子便爱上了古琴。此外,他依然热爱古诗, 在北大主讲古诗的是广东籍黄节(晦闻)先生。这两位学者的讲坛前,随时都可看见鹏翘的身影,他在古琴和古诗的学习方面可以说是孜孜不倦,无间寒暑,为此,黄节先生曾经给他写了一首诗《 赠张鹏翘》
由于鹏翘在学琴习诗方面努力,大家都认为他是两位学者的人室弟子。
一九一九年。北平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黄节先生和鹏翘都参加了。若干年后黄节先生去世,鹏翘农追记五四时代的情形时写道:“先生早年与诸友人论议攘夷,鼓吹民族革命。”他还给黄节先生写了《 挽黄晦闻夫子》 联:
鹏翘在北大学习期间,最要好的朋友是革命先烈魏野涛同志。当时魏野涛同志还叫魏凤标,在北京高等师和学校读书,他们是在五四运动中结成幻友谊。每当假期他们一同间陕,凤标经常到鹏翘家去,因之翘鹏的父母也和凤标很熟。后来魏野铸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张友鹤致力于古琴音乐研究,两个人虽然很少见面,但真挚的友情却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正如友鹤《一与魏野铸》 诗中所写:
在北京大学,张鹏翘虽然就读于哲学系,但他对古琴古诗的爱好,远远超过了他专修的哲学。
大约在一九一九年暑期,张鹏翘回到家乡,托人为自己收购古琴。后来终于在朝邑县赵渡镇一个姓谢的世家用八两银子买来一张宋代的古琴,琴底转池与龙池之间刻有“秋塘寒玉”四个大字,此琴原已破损,在北平修复之后终可安弦演奏,其音古雅清亮,余韵悠长,鹏翘爱不释手。他曾在《朝起》 一诗中写到这张琴,并且加了注释:
寒玉谓秋塘寒玉,余所藏古琴名,宋徽宗崇宁三年物也。此外,他还在北平买了另外两张琴,一张叫“远泉”,一张叫“含清”。据说其中之一还是《老残游记》 作者刘鹦使用过的。
除买琴外,他到处收集琴谱,只要人家肯卖,他便不惜重金收购。一九二三年,他在北见琉璃厂发现了一部已绝版的《藏春鸣琴谙》 ,(明万历壬寅三十年< 1602 下中监郝小川,王安定编),卖主要二百银元,当时鹏翘刚刚工作,无甚积蓄,只好向父亲要了一部分钱,才把这部琴谱买下了。有些琴谱主人不一肯卖,他便借来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就这样,他先后收集了三、四十部琴谱(重复者不计)。此外,他还买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等许多其它音乐书籍,这就为他的研究工作准备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一九二二年,王心葵先生回山东去了,二十七岁的鹏翘便代替他的老师在北大讲授古琴,一九二三年他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从事古琴曲谱系统的研究工作。
学琴的同时,他继续迷恋着古代诗词,在这方面他花费的精力也是相当可观的,他收购了许多诗书,其中有历代诗集,如:《汉魏乐府风笺》 、《 魏晋南北朝诗》 、《 全唐诗》 、《 全宋诗》 ;和名家专集如:《 李白全集》 、《 白香山词谱》 、《 姜白石词》 等。为了学诗,他把历代优秀诗词选抄成小册子,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吟咏。他还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余自读书,略晓文义,即喜风诵古人之诗。… … 民六年入北京大学,逾年升本科,得黄晦闻先生授汉魏六朝诗,自此至廿四年春间,在此期间,凡先生授课之日.皆我听讲之时。… …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从北大毕业后十余年间.从不间断去北大聆听黄先生讲课直到黄先生去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确实是少见的,黄节先生的《 兼蔑楼诗》 中,有三首是写张鹏翘的.可见他也十分器重他的这个学生。
鹏翘从民国十年(1921 )开始写诗.直到他去世,共写诗五十首.对联十五首,歌词四首。这些诗词简明地勾勒画出了张友鹤先生的生平,是砂究张友鹤的重耍资料。
从北大毕业后,张鹏翘便不再使用学生时代这个名字了,而改叫张友鹤。
张友鹤诗集原稿
自从父亲去广西,友鹤一直由他大哥抚养,在他身边还有一姐一妹.他们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自从友鹤考人北京大学.远离家乡之后,经常怀念i 胃北的亲人.他在思兄诗中写到:
就在他客居北京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姐姐竟不公去世了,他悲痛地写道:
然而祸不单行.姐姐尸骨未寒,妹妹又一病不起。友鹤在北平的心情是忧愁而沉重的:
民国十一年(1922 )是友鹤灾难深重的一年.不仅他的姐姐妹妹先后去世.就连他敬重的兄长,也在这一年夏天和他永别了。
在这接二连三的噩耗打击下,友鹤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学业,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感情上的痛苦.直到从北大毕业后.才回到故乡.在兄姊的灵前倾吐了自己的手足之情:
友鹤先生不仅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巨也是一个含蓄、深沉、理铆能力极为坚强的人。
一九二二年秋.友鹤和北平籍淑媛女士结婚了。婚后的尘活是十分美满的,他在新婚诗中写道:
可是为了自己的学业.他不能沉恋在新婚的幸福之中.第二年春夭他便送别妻子回陕西故乡了:
送别妻子之后.他集中精力准备功课,顺利地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初冬,他在前孙公园朝邑会馆收到了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寄来的研究证,公函上写着“… … 台端之成绩已由本学门委员会审查合格.除在日刊上发表外专此函告。”研究证上写着的研究题目是:《 古琴曲谱系统的研究》 。
张友鹤在北大研究所工作了三年,( 1 924 一1926 ) ,这三年期间,他翻阅了大量资料· ,考证分析了各流派琴曲的特点。从他的研究笔记《琴曲异同》 中,可以香到他为研究古琴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劳动。《 琴曲异同》 共分析了一百四十九首琴曲。分析的方法是把不同版本的同名琴曲对比研究,找出它衬之间的异同之处.研究琴油沉什中之演交。这样的比较法,每一首琴曲少则七、八个版本,多则几十个版本,平均按每首十个版木计算,分析一百四十九首琴曲实际上等于研究了一千四百多首琴曲.而这些琴曲全是古琴指法谱,必须经过打谱,把它们变为音响才可以分析研究。由此可见其工作量之巨大了。张友鹤以顽强的毅力.艰辛的劳动进行了这项研究,坦然没有最后完成,但已为我们开拓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下面仅摘录他对《平沙落雁》 一曲研究的笔记,(其中用语全属缩写),供读者参考。
《 平沙落雁》 、五知腮仙作。天闻陈子昂作。松风郑叔正谱。练要宋毛敏仲作。徽言 五段 名雁落平沙收二四微音段收羽角仅三段收微。
松风八段名平沙(谱异)收七弦六二三弦七山角音段尾收羽角商。德音六段略同大还同卜角青。
天闻七段孔山弹近澄鉴分段不同五音乱收收二七商角音。又四段挥云弹略同合谱羽音。又八段松仙弹略异羽音。
除对琴谱作大量的研究之外,张友鹤还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据说有《古琴声律》 、《 古琴指法》 、《 琴学源流》 等约四五万言因为手边没有当年的北大日刊,还有待核实。
在北大研究所工作的三年中.他不分昼夜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研究工作中去了,其中仅一九二五年暑假回陕探亲一次。假期将满,马上又回到北京。虽然他心中挂念着新婚久别的妻子,但他更看重古琴音乐的研究工作,他在《别故山》 一诗中写道:
玉女是华岳之中峰名,但友鹤在这里分明是借它来表达对燕鸟淑媛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他又是迎着朝晖,乘风扬帆满怀信心地奔往北平一一它为之献身的音乐研究岗位。
友鹤先生已深热到工作履之巨大,人生时光之短促,(饭妥抓紧一切时间去干更多的工作,在《励志》 一诗中他写道:… … 年华逐逝水,一去如流星。收获期岁晚,青春当力耕。友鹤先生就是用这样的警句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孜孜不倦地在音乐研究的园地上耕耘。
一九二七年,张友鹤被北平府右街的私立四存中学聘为古琴教员。教学之余,他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 刘天华先生倡导的国乐改进社工作。是年四月五日,刘天华,张友鹤等三十五人在女子大学召开筹备会,讨论成立国乐改进社事宜。大家以为音乐对人类有绝大的功用,然而当时音乐在我国是最没有长进的学问。虽然有人在那里学西人弹琴唱歌,但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才可以进步。
与会者一致认识到我国音乐在历史上有数千年可贵的事实,但历经灾乱破坏,贵族蹂躏,人才一天少似一天。制造乐器的工人,抵图渔利,一天随便一天。研究乐理的人更是晨星般的稀少。看到这种情况,大家心上不禁栗栗畏惧,所以要组织国乐改进社。大家以为国乐在今日,有如沙子里面藏着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国乐改进社的任务就是沙里淘金,希望国内的同志共同努力,则国乐前途庶有一线之光。了见《国乐改进社成立刊》 三十五人署名之“缘起”,、张及郊先生作为改进社”的发起凡之一,他的音乐思想和刘天华等人是一致的。在《国乐改进社成立刊》 上,张友鹤先生亲笔撰写了发刊词。他在回顾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历史之后,接着写道:“方今欧风东渐,国人多喜新厌故,竞习西乐,对于国乐,鲜加注意。倘不急起直追,则国乐前途将不堪设想。… … 果尔,则吾人一方面为黄帝子孙,不能继续发扬家学,固无以对数千年来之先哲,一方面为人类一分子,仅能食西人造成之果,而不能贡献我先哲造成之果于人类,亦何面目与他国之人握手为铸哉?同人有举于此,爱不揣冒昧,发起国乐改进社,借以广求旦志,旁罗贤才,借助西乐,研究国乐.务在贯通历史,综理其声律,厘订其指法,改良其乐谱,同时以研究之所得,著为论述,发为刊物,小之期国乐普及于我国,大之期与西乐携手联欢,以造成全人类之音乐。…… ”
作为半世纪前一个研究古琴的文人,不保守,不固执,不排外,一心想着振兴中华民族之音乐,张友鹤先生的这种可贵思想,难道不是我国现代音乐工作者应该很好学习的吗?
在国乐改进社中,张友鹤先生是十五个执行委员之一。他的具体职务是编辑部副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音乐杂志在当时我国音乐界是颇有影响的刊物.先生的《 学琴浅说》 就是分期发表在音乐杂志上.
《 学琴浅说》 深人浅出地把古琴介绍给读者,他在绪言中写道:“……余读书二十余年,抚琴十载,于操缦之事所得甚少,然观往思来不能已于言;爱不计浅陋,著作此书,为初学说法.以时间为经,以指法、声律、曲谱、与夫普通应有之知识为纬.分标题目杂组成文,失浅后深,由易丽难,以台于买月为归。… … ”
《 学琴浅说》分为九次发表,其编号及主要内容如下:
续第一期:1 。识名,2 。安弦,3明规,4 .右手指法5 .声类,6 .徽位。
续第二期:1 .左手指法(其一),2 .十二律,3 .九声.4 .右手指法(其二)。
续第三号:1 .律之相生,2 .声之相生3 .左手指法(其二).
续四第一号:1 。上弦,2 .附用字母(其一)3 .声位(其一)
续第六号:1 .中酋声律之比较.2 .曲谱(其一)《 南薰歌》 ,3 .琴弦振动成声之理。4 。借微调五声之声位。
续第八号:1 .曲谱(其二)《 古琴吟》 ,2 .右手指法(其三), 3 .角调五声之声位,4 .曲谱(其三)《 阳关三叠》 。
续第九号:1 .旋宫(其一), 2 .转弦,3 .曲谱(其四)《良霄引》 。
其编号中少了“续第七号”,但从内容上看似乎并没有间断。友鹤先生所保存的这个专文合订本是他亲自校阅过的,其中有多处印刷上的错误均经他毛笔圈改。所以,编号不连贯的情况想必是当年在音乐杂念发表时有所间断。
友鹤先生虽是一个音乐研究上的实干家,但他却不是一个音乐活动家。他的交往很少,除几个师友之外别无往来。“改其进社”全靠刘天华先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活动。一九三二年六月八日,刘天华先生不幸逝世,“改进社”也就从此惬旗息鼓了. 友鹤先生的《 学琴浅说》 亦随之中辍。在哀悼刘天华先生的日子里,友鹤怀着悲痛的心情,送去了他亲笔书写的挽联:
在参与“改进社”活动的同时,张友鹤先后在北平许多学校任职。一九二八生,他首先就任客居北平的陕籍子弟学校弘文中学的校长兼古琴教员。后又在国立京师大学理科任音乐导师、蒙藏专门学校师范班任音乐教员。一九三O 年,他又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担任了音乐会导师.后来又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讲师.在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任古琴导师.
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遭年馑,饥民遍野。在北平的陕西同乡成立了“旅平陕灾救济会”,张友鹤先生被聘为该会总务干事,他还积极参加了救灾义务演出,此外.他还参加过“北平妇女会”在中南海举行的救济北平贫苦妇女筹款游艺会演出和慰劳抗日前敌将士音乐会演出。至于一般性专业演出,那是不计其数的。
一九二七年,买办豪绅阶级叛变了从广东出发向长江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北平.进步人士同时遭到了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迫害,张友鹤先生的一些进步朋友也被触及了。在、冒风送王君子休避难西山》 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友鹤一直和革命进步同学保持着友好关系,一九三一年,当农学院湖南籍进步同学被反动派迫害之后,他写了《代陕北友人挽农学院湘省同学》 联:
友鹤先生本术是一位埋头读书,精心治学的学者,但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他并不能求得安宁的环境,他悲愤地写道:
一九二八年.他接到妻子去世的噩耗,匆匆回到家乡.然而妻子已经被安葬了,他抚孤坟而痛哭: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离乱中,张友鹤先生客居北平依然忍受巨大痛苦,为行乐事业做出了可观的成绩。他虽说自己于操缦之事所得甚少.但必竟是谦虚之词,在三十年代的古琴家中,他的古琴演奏艺术仍然居于上乘。百代公司为他录制过四张唱片.这恐怕要算是我国最早的占琴唱片了,这四张唱片是《平沙落雁》、《 渔樵问答》、《捣衣》 和《 阳关三叠》 。其中《 阳关三叠》是琴歌,是由当时在师大读书的潘奇同志演唱的,友鹤先生为她弹古琴伴奏.
录制唱片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了。友鹤先生在介绍《 平沙落雁》一曲时曾悲愤地写道:“… … 按雁秋南春北、飞栖有时,今东北同胞流离关内,失地收复无期.抚弦动操,不禁心伤!”
除以上四张唱片外,在友鹤先生的遗文中还发现他经常为友人演奏《 流水》和《 长门怨》 这两首曲子。
一九三五年,友鹤先生铅印了他的著作《 琴学源流》 。这本书言简意赅,虽然只有十八页,但是要写成它,非得读五车书后才能为之。它几乎每一句都包含着琴学和音乐典故,从伏羲造琴的神话传说,历代琴制的发展,历代名人弹琴的故事,琴学之分派,音律之理论,琴谱之发展……一直写到清末民初的著名琴家。据粗略统计,它所涉及的问题就有四十余个之多,涉及的人物亦有一百儿十位之众.而他对这些人与事.均有自己的评价和见解,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区分得清清楚楚。读此书可以使人对我国古琴音乐的发展有一个概括而系统的了解。这本书不仅表现了张友鹤先生渊博的音乐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他娴熟的写作才能。可以说这是张友鹤先生倾注了多年心血才得列的硕果。
是年冬天.北风凛冽,日寇进逼察哈尔,正当此时.友鹤最敬爱的老师黄节先生在北平东城寓所病故了。友鹤在黄节先生面前听诗十徐年,依旧以一个北京大学学生的身份来对待他的老师.他把黄节先生对他的指导比喻如日月照人。一九二八年黄先生曾回广东,友鹤以诗送之曰:
然彼时可期其来.今则水诀矣!先生之书籍书画分散各处.行将易主.‘蒹葭楼诗》从此绝笔。友鹤悲痛地写道:
一九三六年春天,失去了良师益交的张友鹤先生倍感孤寂,不幸又染上了肺病,因之他决心回到渭北家乡去,在北京的二十年生活.就这样黯然地结束了。
渭河畔的迪村,还居住着友鹤的父母和他的兄弟子侄们。回到家乡,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每日照例弹琴吟诗。虽在病中,他还是抓紧一切时光,分析和整理琴曲,他工作有时过于专心,竞忘掉了一切。有一次他抚琴校谱.他的孩子和邻家孩子在院子里打架.一直打得头破血流.可他还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连房门都不出,仍然埋头干他的工作。就这样,他整理了五本琴谱,共计一百二十六首琴曲.除去同名曲八首之外,不同名者共一百一十八首。这些曲讲都是用减字谱工整地抄写在硬皮本上,并用简谱和宫商等字标上了他对曲调的分析,其中有九首译出了主旋律简谱。
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琴曲说明》 初稿,其中共包括十五首琴曲,如《捣衣》 、《 阳关三叠》 、《平沙落雁》 、《长门怨》、《 流水》 等这些曲子也是他经常演奏的。他的琴曲说明,条理清晰、文笔优美,不仅能使人领会琴曲之意境.且能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如《捣衣》 的说明:“唐潘廷坚作。摹写闺怨之曲。盖男子戌边,日久未归,妇人因秋风至,而有寒客衣单之感,故捣衣以寄之。凡十二段,起首泛音,又月明夜静秋风飘然而至之景况。二段按音.即有捣衣之声、悲叹之声,由此至十一段.其声时高时低、时大时小、时近时远.秋风忽然吹来.忽又吹断,宛转动荡。袅袅有徐韵。摹写捣衣声情,淋漓尽致。诚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者也。十二段节奏忽缓.声调由悲转壮作结.此又所谓哀而不伤,深得古人涵养性情之旨云。李自诗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声情略同此曲。”
读了这样的说明、再拿着他精心敷理的曲谱,我们何愁对乐曲理解不深,何患演奏不好呢?
在渭滨,友鹤先生并未忘记日寇侵略,国难当头,他为了教育下一代,在《朝邑临时小学校歌》 的歌词中写道:飞沙满目,洛渭合流。临时小学,聆兹缉缪。师生一堂,风雨同舟。载弦载歌,河水悠悠。苏节不渝,班笔奋投。爱国保种,勉效前修。
一九三人年,当日寇在山西永济残酷屠杀我国军民.友鹤先生义愤填膺.奋笔疾书:
在渭缤养病期间,先生还写有《 渭滨吟》 和《 碧天秋思》 两首琴曲,但它们和先生的歌曲谱都遗失了。此外先生还写有《 阮步兵诗说》 、《曹子建诗说》和其他一些文字著作,现分别收藏在他的亲属张青山和张家鹤手中。
一九三九年八月,友鹤先生应(分耳)州师范之聘,任该校公民、国文科教员。客居(分耳)州.教学之暇,他遍游泾河水滨,收集各种花石,编写《径河花石分类》 ,载《 石谱》 之未录。友鹤先生沉默寡言,虽与友人对弈欢娱,亦极少言淡,只是在得意时,如拣到一块好石头,他才莞然一笑。然而.他把自己极其丰富的情感,完全藏在心中,表露在诗词、音乐之中。
一九四O 年初存,友鹤的父亲复初先生与世长辞了张友鹤先生也因悲痛病情愈加沉重。就在他父亲去世后的百日,(一九四O 年五月十八日)他也永远离开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他去世的前一年(36 年)的新年宣传大会上,友鹤先生曾书写过一幅对未来重寄希望的对联:
友鹤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生前对祖国的希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之下实现了。一九四九年,胜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张友鹤先生想必也会含笑转九泉。
一九五七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派遣查拿西先生和许健、王迪同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琴采访工作。七月,他们一行风尘仆仆来到西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已收集到的张友鹤先生的遗谱、大量手稿和笔记全交给查先生鉴定选择。当杏二曰三看到张友鹤先生的研究笔记时大吃一惊,他情不自禁地说:“张友鹤先生所研究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我们连想也没有想到过… … (原意如此)。”他当即把那本珍贵的手稿借走了。祖国又经过了多年的动乱,不幸查光生也去世了。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原来收集到的张友鹤先生的遗物,在动乱中不翼而飞,陕西曾派人去中国音协索要张友鹤先生的手稿,但亦未找到下落。张友鹤先生的亲属张青山同志和张家鹤同志,在动乱中千方百计地保存了张友鹤先生的部分手稿和遗物,其中有先生使用过的“秋塘寒玉”等三张琴、先生的诗稿、部分手抄曲谱等。笔者曾一心想找到那本在《音乐杂志》 上未发表完的《 学琴浅说》 后半部分,但始终未能如顾,很可能就是查先生借走的那本。
张友鹤先生一生的心血并没有白费,他对祖国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他的研究有许多还未取得最后的结果,但先生走过的路是清晰的,我们一定能沿若这条道路达到先生予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