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初学古琴,《关山月》往往是必修的曲子。它是梅庵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梅庵琴谱》说它“指法纯正,音韵和平,乃入门之正路,初学易于熟习。每于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

 


这首名曲经常被拿来说道的地方,一是连续的轮指和从七弦到一弦的“蛇形”过弦指法,让一代代学琴人练得乐此不疲;二是它的来源。上世纪初以来,在山东曾长期流传着王燕卿先生根据民间小调《骂情人》改编成琴曲《关山月》的传说。然而,这个几乎已成定论的说法在许多年后被新的发现推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荷兰发现了《龙吟馆琴谱》抄本,这个清朝嘉庆年间的本子赫然已经收录了《关山月》!由此这桩琴坛公案有了结局,王燕卿先生的冤屈得以洗去。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图自严晓星《梅庵琴人传》)

 

 

这首曲子太流行了,名家录音俯拾皆是。不过今天发的这个录音,您很可能是第一次过耳。这是古琴演奏家孙贵生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编的版本。当时是孙先生在录一个古琴专辑,录关山月的时候,感觉这个曲子配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诗,气势和意境都很好。但乐曲一上来就进入主题,似乎和传统琴曲结构不太一样,收尾也是意犹未尽,于是灵机一动,即兴创作了一个头和尾,同时将曲子的节奏略作调整,使之更加中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不一样的“关山月”吧。

 

 

前奏第一声用泛音轻快历出。“仓啷”一声宝剑出鞘,寒光隐隐。两下连撮,一串索铃,如关外群山巍峨,云海翻涌。接着急速从七弦滚到一弦同时注下徽外,卷起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三弦徽外按音,缓推余音向上连作三次猱,如号角低沉,绵延不绝。其中夹着隐隐的清脆风铃声,却是用泛音圆搂两弦带出……层层渲染烘托之下,一幅吹角连营的画面呼之欲出,乐思得到充分酝酿。之后转入原谱,衔接自然,气势充沛。尾声则使用主题句中的动机,以泛音奏出,接以渐慢的连撮,使气息舒缓、情绪沉淀,收尾圆满从容,并且和前奏形成呼应。

 

 

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孙先生的改编,用传统琴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充分利用古琴特色的指法和音色组合,将原谱做了合理扩充,使得小曲小调有了器乐化大曲的格局和气象。历、索铃、滚、搂圆、全扶等组合指法的加入丰富了乐曲音色,渲染了气氛,营造了电影画面一样的大场景。

 

 


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孙贵生先生简介

1937年生于上海市,古琴、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

自幼师从洞箫名家孙裕德及江南丝竹曲笛演奏家马祺生专习笛、箫。

1956年担任新影乐团管乐部部长(后改为中国电影乐团),期间录制影视剧配乐如87版《红楼梦》等数百余部。

1957年师从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习琴,授《鸥鹭忘机》、《潇湘水云》、《洞庭秋思》、《渔歌》等曲,十年不断。期间又受教于张子谦先生、吴景略先生等。

1960年师从著名律学家潘怀素先生学习中国音乐理论,攻音律学。

至今一直操缦、打谱、研究琴学,寒暑不辍。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听一听这首特别的《关山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编者按:上次发了1961年《民族乐器改良文集》中吴景略先生的《古琴的改良》点此阅读原文,一些朋友看后很感兴趣,希望看到文集中管平湖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管先生为了增大古琴音量、改进拴弦方法,在1958年和1959年先后改良制作两张古琴的经过。全文如下:

 

改良古琴

管平湖

近年来古琴家们正在力图使古琴与广大群众接近,改变以往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仅为较少数人欣赏的情况;同时,也要求它能更好地反映和表现现代劳动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古琴音乐才能和其他乐器一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古琴确有一些严重缺点阻碍着它的发展。我认为音量小,听不到声音是它的第一个致命伤,一张琴在舞台上演奏,台下听众很难听到它的声音,即便听到一点,声音也很小。过去唯一解决的方法是加设扩音器使音量增大,但这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改良古琴首先应该解决音量问题。其次是应该解决不科学的调弦方法和拴弦方法,原拴弦方法是将七条弦分别缠叠在琴底两个短窄的琴足上面(一足拴三根,另一足拴四根),只要其中断了一根弦,就必将一足上其他几根弦全部拆下来另拴。本来拴一根弦已够费力了,这样一来还要增加几倍的麻烦。另外琴首部是用丝线拧成的绳子拴在轸上调弦的,但因丝线本身伸缩力不稳定,调起弦来不易准确,并且容易跑弦,所以说拴弦及调弦是操琴者常感头痛的事情。

这次我主要是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改良的,这次改良,得到党组织的鼓励和北京市民族乐器厂的大力支援,终于在1958年底完成第一张改良古琴,1959年初完成了第二张琴的改良试验(参看插图),并参加了音协举办的乐器改良展览会的展出和乐器改良演奏会的演出。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下面是古琴改良部分的说明:

为了扩大音量,将琴身增宽加厚,使其共鸣箱面积扩大而音量增大。木板仍用梧桐木,木板的厚度也有所增加,以保持原乐器的音色(尺寸见图)。有的新琴为什么听起来不象古琴而象古筝呢?其中主要原因是木板过薄。

琴面采用古人“靠木纸底”的方法,再用鹿角漆胎,加退光漆而成。

岳山下面原为一块实木,这会影响发音,这次我把岳山挖空与琴腹相连,与琴身构成一个完整的共鸣箱,同时取消琴内的天地柱(音柱)和琴面下的足盘(琴足与琴面板下接触处有两个高起的木盘),使琴面振动无阻,这样,七徽以下的各音,弹奏起来便比以前宏亮多了。

另设一木箱,箱下有四个腿,一方面可作桌子使用,另一方面也可起共鸣箱的作用。演奏时把琴放在木箱上使琴足接触箱面,琴足也可起音柱的作用。同时还将琴弦改粗,声音比传统琴音有显著增加。

在琴头部装上七个机械螺丝轴,代替丝线轸调弦,机械螺丝轴调弦既细致又准确。在琴尾部又装置七个轴来代替两足拴弦的办法,(第一张琴是将七个轴装在琴尾加设的一个小盒内,用钥匙来松紧琴弦,既能拴弦,又能调音;但因增添的小盒子阻碍了琴板的振动,未能得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试制第二张琴时,取消了这个盒子。)拴弦轴设在琴尾下部,仍是七轴各拴一根弦;这样,琴的两端都可用来调弦,调起来较方便准确。

当然,以上做法仅是一种尝试,尚须不断改进和试验,以臻日益完善。

                                                   1959年5月

(《民族乐器改良文集》第一集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音乐出版社196112月版)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管平湖先生改良琴局部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管平湖先生向外宾展示古琴

 

关联阅读: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封面和文末图片来自网络)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管平湖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编者按:前几天和琴友说起钢弦和丝弦的不同,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乐器改革。1961年出版的《民族乐器改良文集》汇编了各种民族乐器的改良报告,其中就有吴景略先生的《古琴的改良》和管平湖先生的《改良古琴》。根据当时的文艺政策和社会需求,古琴需要从文人的书斋中走出来,面向普罗大众演奏。为此琴家们对古琴结构作了一些改变,以起到增大音量、适应现代舞台的目的。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大概就是钢弦的使用了。吴景略先生的这篇文章,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民族乐器改良文集》封面和目录

 

 

古 琴 的 改 良

吴景略

 

古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有优美的音色和广阔的音域,以及多种多样的优秀曲调。但是由于音量太小,只能用扩音器来作为临时补救的办法,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今天民族音乐这样蓬勃地发展,它比其他乐器更迫切需要改良。1958年初,我拟了一个改良古琴的方案。目的是在不改变原有音色、保持传统演奏方法、尽量保存原来民族形式的前提下,加强它的音量。由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的支持、同学们的赞助、民族乐器制作者高双庆同志和工农兵乐器厂的协作,我们客服了技术上的困难,完成了第一张试制品。经过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古琴家们的试验和几次音乐会的演出,证明音量确已扩大,音色并没有变动。后来,又在音乐学院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推动下,再度与同学们商讨,作进一步的改进,采用了钢弦,制成了第二张新琴。最近参加了中国音协所举办的乐器改良会的展览、演出和讨论,得到一致的好评。第二张琴比第一张琴的音量更为宏大,这是因为采用了金属弦,解决了一直认为难于解决的噪音问题,初步符合了改良的要求。(参看插图)兹将改良的内容说明于下:

 

一、吸收传统的经验

 

通过阅读历代造琴的记载和观摩保存下来的唐宋名琴,我们可以懂得许多宝贵的方法。旧琴的琴身除额部以外,自岳山内际起,至龙龈止,整个是共鸣箱,而琴面又是指板。因共鸣箱与指板的结合,产生了古琴演奏上特殊的“走音”手法。它所用的材料,面部是桐木,木纹条直,体质松,易被振动;底部是梓木,体质坚实,适于音波反射,与西洋提琴琴面松木,琴底枫木同一原理。琴身全部用生漆和鹿角霜涂饰,既牢固又美观,并使琴面光滑坚硬,能经得住左手在演奏时的摩擦,还能减去木板声而发出金石钟鼓之音,使音色更优美。关于制作方面,有唐代“雷氏槽腹法”,于琴底内部挖成如仰瓦,而于池沼(出音孔)之边缘装有唇形木边,使出音时有所含蓄,不致直泄,音韵得以悠长。天地柱(即音柱)的设置,使底面勾通,并可防止琴身的凹陷等等。以上种种优点必须继承,我们改良的古琴保留了这些优点,所以音色没有变动。

 

二、改良部分

 

我们改良的目的,在于增大音量,旧琴的琴身不够宽,也不够深,岳山下有实木而不空,这是局限了音量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他对于弦轸和岳山,也有些修改,一年以来进行的改良,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1.琴身加宽增厚,琴额增长并于下面装添深厚共鸣箱,以扩大音量:

旧琴音量所以受到限制的原因,既如上面所述,除了岳山(马子)下面阻碍振动的实木必须除去外,还增长了琴额,且在下面添置了用硬木(红木或枫木)制成的形扁长而微凸的共鸣箱,与大共鸣箱连接在一起。再把琴身加宽和加厚,使振动面增大,振动力加强,以取得音量扩大的效果。

2.琴腹底板内部设置回音木墙,以防发音空散:

整个共鸣箱的增大,会使发音散而不聚,除吸取了雷氏出音孔四周装有唇形木外,再引伸其原理,在琴腹内部底板上,相当于琴面四、五徽间的位置,装上半圆形(凸面向琴尾,凹面向琴首)的木墙一道(木墙与底板胶牢,但不与琴面连接,木墙上端为弧形,与琴面平行,二者相距约15毫米左右,因此不阻碍面板与音波的振动),使出音时不致直泄,起控制和含蓄的作用,使音色从空散变成浑厚。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3.岳山的改进:

岳山原用整块硬木条做成。试验表明如在岳山中部各弦眼间的下面钻几个圆孔,发音就比较轻松而明亮。

4.轴的移位及改用螺丝轴:

因为岳山下添装了共鸣箱,如照原式安装琴轴,就要钻穿共鸣箱而影响发音,所以在龙龈后添制向下倾斜的瑟状尾部,采用六弦琴的螺丝轴(螺丝在下,柄在上透出琴面),装嵌于内。改用了螺丝轴,每根弦可以单独上、换,不易滑跑,调音准确而灵活。

5.试用钢弦:

因为轸轴的移改,就有条件来试用钢弦。为了保持音色,七条弦都用金属缠弦,并得到天津工农兵乐器厂的协作,初步订出了适当的规格,经过数次的实验和演出,感到与丝弦一样,并没有抗指难于按弹的现象。音色依然是古琴味,余音延长了,音量更大了,噪音消减了,并因此使走音非常清楚而明亮。钢弦之所以能消减噪音,是因为弦面平滑均匀,如将丝弦加以改进,使弦面平滑均匀,也同样可以得到消灭噪音的效果。当然,用钢丝弦或用丝弦,可随各人的喜爱来选择,改良的新琴是可以两用的。

这次改良的古琴,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如琴轴装在尾部,调音不便;琴身庞大,携带累赘;音量还需要扩大等。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9595

 

(《民族乐器改良文集》第一集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音乐出版社196112月版)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该书中的改良古琴照片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