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学习的十大错误,句句扎心

古琴的学习,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过程中难免会养成错误的“习惯”,今天我们就例举了十个古琴学习中存在的错误!

1.想要马儿会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练琴是进步最基本的,至于要练多久,这要看你练琴的质量以及你的目标才有办法下定论了;

2.错了不改往后弹练琴最怕的就是错了不改就往后弹了,这样虽然很努力却用不对方法,最冤!也最容易让自己感到挫折。练琴不是背英文单词,一次不会背十次,十次不会背到会就会的事情。方法不对,就怕你练一辈子都练不好;

 

3.反复提醒记不住,如果同样的东西要老师反复提醒,教过的东西不会应用在新曲子,这样的进步速度会变成很慢。在学琴的阶段,是否可以吸收老师所教,举一反三是很重要的;

4.弹得不够好就拿古琴出气,拍古琴,砸古琴,怪乐器没发出好的音色,好像是古琴错了似的,这是很糟糕的想法和态度;

5.想要用好的古琴又不想出高昂的费用想买古琴,又不肯出钱。买琴不是菜市场买菜,不要讨价还价,好的古琴费用自然会贵一点;

6.基本练习不练,就会一首曲子,如果学琴只挑好听的曲子练,不练练习曲也不练音阶及基本的练习,这样你的未来只有黑色;

7.不打好地基,直接盖房,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学任何乐器,基础都是最重要,基础有好好学,将来学什么都快,未来碰到瓶颈无法进步,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基础不够好;

8.十级考级考优秀,只会弹考级曲目,,如果你大部分在练的曲子都是考试以及比赛的曲目,没有去接触其他曲目或是练习曲,你将成为一个考试及比赛的机器,通常这种学生就算曾经在怎么有好的成绩,未来也都不会走得长远的;

古琴学习

9.拿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把一首曲子演奏完毕,是最尊重作曲家最基本的态度。一个完整的作品是所有乐章都要学习,才能够感受到做曲家所有想表达的,练曲子只练前面几页,或是挑好听的乐章,甚至是只练习考试的那几分钟,都是很不好的学习态度,也感受不到演奏全曲是需要多少专注力;

10.只动手,不用耳想把琴学好,却不认几个演奏家,不去听音乐会,没有想法自己喜欢谁的演奏,学习需要榜样,要多听音乐才会分辨什么是好或是不好;

古琴学习需要大家长期坚持,因此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修习自身的技能才是最基础的。

北京买古琴:哪里卖古琴

哪里卖古琴的,怎样选购古琴?要想学好古琴,建议大家购买一个音色清亮的古琴,从用料、做工、音色等方面来选琴,颐和琴社请李祥霆老师做下详细介绍:

怎样选购古琴?

初学古琴的朋友要买琴确实很难经常或随时找到有经验的人帮助挑选。所以如果自己有些必要的知识, 在专程寻琴或偶然遇到时就可以作个基本判断,最少不至于买个不能用的琴。弹琴的人和只作收藏的人 不同,首先是要买一个能用的琴。尤其买新制的古琴如不能用,对弹琴的人来说作摆设都会令人丧气。 那么一张能用的琴起码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说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过低易产生煞音(或叫沙音,古称□音),而且空弦可 能拍琴面。一般琴弦抗指除岳山太高外,还因为琴的低头不够。外行琴基至没有低头,所谓低头是指琴 面自四徽或三徽半或三徽的地方向琴头方向作弧形斜下去,这弧线自然的达到顶端。有的琴在岳山之外 的地方另成直线,即是外行造成的。有许多琴抗指并非因为岳山太高,而是因为低头不够。如果岳山 1.5公分而琴不抗指,则最为理想。这样右手也不会在琴弦之间碰到琴面。有的琴低头不够而靠岳山低 取其不抗指,那么就会有拨弦时右手指碰到琴面的毛病了。还要注意有的琴低头也够,岳山也适当,但 琴中部下弯,称为折腰,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则会有抑弦、沙音等问题。

二、琴面不可过于扁平。过于扁平左手按七弦尚无妨碍,但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会 感到困难。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间的弦路上弧度过小,有的琴在四、五徽处弦路上真的就几乎是平 面,这样的琴不可用。有的琴虽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两侧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呈扁平状, 就易被忽略掉。

三、弦距不可过宽过窄。弦距的宽窄是指岳山处琴弦间的距离。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两条弦之间距离很 窄,会令弹琴的人手指变得拘紧平板。过宽则会感到不易控制。应以1.7公分为宜。多数古代琴都是差 不多这样的弦距。这样弦路练出来的演奏习惯,可以适应大多数情况下所遇到的琴。琴尾弦距以一弦至 七弦之间在3.5公分为多见和适当。太近则在按其中一弦时不易让开相邻之弦,太宽又不利于一指同时 按两三弦及连续过弦。有的古代琴,尤其是宋琴,尾部一弦到七弦只在3公分左右,亦是正法。如果是 古代之琴,不可改动,应保持文物原貌。

四、琴的有效弦长是指由岳山的山口到尾部龙龈之间的长度,以110公分至111公分为正制。因为我见过 的一两百张古琴在制作上各方面规范者,多数如此弦长。而且以现在琴弦之粗细和张力大小,如此长度 在正调弦法,以五弦为A,三弦F为宫,合F调,与其它乐器合奏最为适当。太长上不到F,无法与他 人合,如一定上到F调,则不是按弦困难就是易断弦。琴弦太短,张力不足,振动不够,发不出应有的 音质和音量。

五、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制作不精细,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凸凹现象,则会产生沙音 。挑选时,可以把琴面对着光慢慢前后左右偏转,看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显可见。在该处按弦拨奏 并作左右移动,会有沙音。如未产生沙音,则也可不计。一张琴,不管其它方面如何,上面各项如无问 题此琴就可以落指了。至少作指法的练习是可以用的了。

六、琴音的挑选是琴本质的判断。能弹之琴作为练习之用已经可以了,而要作为琴人相伴的良友,则琴 音又是不可忽视的。但又不能要求过高,因为自古以来良琴难求,我曾为查阜西先生的二、三十张古代 琴全部上弦试音,除一清代琴之外全是明代古琴,竟无一张声音过得去者。选择新琴,对于初学琴的人 或者尚未开始学琴的人更为困难。但在无人帮助下,也可有个基本选择标准作参考。首先是琴的弦要上 到标准高,不可过松过紧。琴要放在不会产生共鸣的桌子上,也不要放在腿上,那样的声音都不真实。 先听七条空弦音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然后左手在七条弦上每个徽上按住,如未学过弹琴者可用左手 大指指甲,或以无名指末端外侧之角按弦,再弹动琴弦,听各处音量音色是否统一、相近。不应有的地 方声大有的地方声小,有的地方音亮有的地方音暗。再找到按弦的音和某一个空弦音成同度、八度或两 个八度的地方,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是否音色音量统一。再将按弦手指在弹奏之后左右移 动,每拍移动一两下,至少移动四次,其音不绝方可用。如果余音更长则是优点。空弦音不必太长,而 按音和移动的音应该长。空弦音太长,倒会使演奏时音韵不清。

七、徽位准不准是一个重要问题。检定徽位要用泛音来听。因为如用按音和散音对照,除了初学者音位 不熟难以准确外,琴弦的张力影响及有的琴弦本身制作不均等问题也会妨碍判断。在试徽的准不准同时 还应该听泛音是否清楚,泛音余音是否长。弹泛音时左手触弦要轻,但却不可离开弦太早,略慢一些倒 是可以的,慢离开一点泛音仍清晰可听,如离弦早了泛音不纯,就会冤枉了良琴。

八、关于古琴音质音色的选择,对于初学者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音质音色是长期弹琴所形成的内 心感觉,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所以,只求琴的声音不要太小、也不过大、余音长、按音和空弦音大 致平衡泛音清楚余音也长,就是一把能用之琴了。至于琴音空不空、噪不噪、木不木、飘不飘……等 等,难以一下子掌握。但如果是已经具有音乐修养的人,却又可以有个大体的判断了。

九、琴的漆是对音质有直接影响者。但既已先作了声音选择,则只看漆是否平整光滑。更紧要的是有的 新琴没有底灰,只是刷几道表漆,则不能承指头的按弦压力。看琴时可以用指甲在线路部分的琴面用力 下掐,如有甲印则不可买琴。如主有异议,可以向他指出这是未完成的不合格之琴,必须补上灰,掐入 指甲是帮其发现问题以及时补救而已。以上所谈是一个能用之琴最起码的要求。如果面前有两张琴可以 挑选,甚而是不同人的制品,那就要再看其它方面了。佳与不良是在各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的。以我所 见过的古今制品来说,有毛病的琴、外行的琴比比皆是。所以要作选择就应在可用不可用确定之后再比 较其它。如果一张琴的造型无问题,但上面诸项有问题,也不可取。反过来,如果一张琴制作上有问题 但不严重,而上述各项俱无问题,也是可取的。因为我们是在找一个可以学和练习用的新琴。

现在谈一谈怎样看一张琴的外部制作规格。琴的结构和原理是统一的,但也有各自的不同。比如有的有 音柱,有的没有音柱。有的天地柱皆俱,有的只有天柱。有的琴打掉天柱声音倒变好很多。最为特殊的 是我曾见过一张明代蕉叶式古琴,做工极精,但却没有底板。并非去掉了底板,而是制作时就是不要底 板。而声韵音量皆属中上。不知此琴是否空前绝后之奇。琴的结构和原理如此,但其造型却又是完全自 由的,外观的各部尺寸形状皆可随制者之心。甚而弦长和弦距都可自由决定。一般说唐圆宋扁是指琴面 拱形的弧度不同。而明琴则多数是尾窄,清琴袭明制,但较小气,无特征,极少精品,所见几乎都是外 行所做。也许因为明琴遍地,精品亦可得,所以清人可以享其成,作琴者大约也只是不精于此之热心者 或好事者。北京故宫和孔庙的雅乐之琴则几乎如儿童玩具,更不足论。我曾见一民国时琴人所制之琴, 音韵颇佳,做工亦精,但结构外行之处亦不少。所以初学琴的朋友自己选择时不必要求太高,购买之后 也不必责已过严。

制作较好的琴应无下述毛病例或下述之不足:

一、徽要大小适当,而且宁小勿大。小者还可以有清秀淡雅之感,大了则显得臃肿愚笨。有的琴制者自 作主张把徽做成菱形,更为可笑。其它种种花样也不可取。徽以贝壳制者为常见,用白玉、金亦佳。而 其它颜色之料如碧玉等,色泽不鲜明、不醒目,不易于一瞬间看到,不可取。有的徽凸出琴面,则是大 病。古代有凸徽之琴,那是为盲人所用的,极为少见,正常人是不需要的。

二、岳山有两种,一种是通体的,即两端与琴头齐,一种只在一弦和七弦外有余,都不妨碍琴音,也和 岳山的稳固无关,可以不计。但岳山过厚则对音质和音量有可能妨碍。岳山以1.2公分左右为为常制。 岳山对音质音量有无影响,在前面试听各位置之音时已经包括,所以此处只说岳山之形。岳山上部极为 重要的是要有斜度和弧度,这却又是许多琴所忽略的。所谓斜度是说琴头的一侧略低,琴尾的一侧略高 ,相差最少0.1公分,但不可多于0.3公分。如果没有这一斜度,则琴弦被绒扣(糸豆)垫起离开岳山, 其音必哑。斜度过大,则可能伤及琴弦。所谓弧度是指岳山靠琴头的一侧。这里应有小小的弧度,不可 成为直角,以免转轸调弦时不易拉动绒扣(糸豆)。而且如果岳山这一侧是生硬的直角,还容易磨伤绒 扣(糸豆),则不能耐久。与此相联的是弦孔。一个向我学过制琴的朋友,后来做的弦孔竟然离开岳山 0.1到0.3公分,不知何意。所造成的后果是绒扣(糸豆)不能贴紧岳山而使得绒扣(糸豆)稍紧即返回 、放松,造成调弦幅度明显缩小。来到英国还见到南方某工厂所制之琴也有这一现象。选琴时应特别留 意。

三、龙龈是与岳山有相同原则的重要部分。其斜度和弧度的位置方向与岳山刚好相反,但弧度应该更大 些。因为上弦时弦在此处有大幅度的移动,而且不比岳山那边是柔软的绒扣(糸豆)在岳山外侧移动, 故而龙龈弧度不足最易伤弦。尤其北京新琴用扬琴的销子固定在小木板上挂在雁足上的调弦器,如果龙 龈不易过弦,则常常会令弦在销子根部断掉,而且以七弦最甚。龙龈弧度要足够之外(越圆越好),还 应是以硬木抛光为佳,绝不可以上漆。因漆性软,尤其北京琴所用化学漆,琴弦压上极为涩,也易拉断 琴弦,所以如有漆应磨掉。有的琴在龙龈开有浅浅弦槽,以使不左右移动,而保持弦距,这是可以的。 但如弦槽过窄过深,又不利于上弦,也易造成断弦。龙龈与琴面处,不可高于0.1公分,否则无名指按 十徽以下困难。如不足0.1公分,空弦会拍琴面。如果龙龈未低于0.1公分而有空弦拍琴面问题,那就是 尾部琴面有拱起之处,不应以垫高龙龈来解决。

四、雁足也是上弦的关键之处,尤其传统上弦法。雁足最常见的问题是过高,把琴尾抬得太高破坏琴的 文雅气度。雁足的最大毛病是接琴底处粗于下部,造成上弦时琴弦由琴底滑向外面,不能稳定琴弦,也 不能使琴弦贴紧琴底,以便在琴底压住最后的弦头,令上弦大为困难。有的雁足用圆柱型,而且打磨很 光滑。美也许美,但一、二两弦上去之后再上三、四弦,已经压在下面的一、二弦很易受振而整体滑松 。令人十分头疼。雁足足端可以是任何形状的,足柱以方形为佳。如果是圆形的,可以将根部略为修细 并用粗砂纸将它打磨粗糙,也可解决问题。

五、琴轸可以用多种材料制作。要注意不可过粗或过细。手指扭转的地方应该在1.3公分左右。长度不 可太短,以4公分为宜。最要紧的是穿孔绝不可太细。但这种毛病又是许多轸子所俱之病。轸孔过细绒 扣(糸豆)穿过极为困难,用力过大常常弄坏指甲。用工具帮助,不是伤及绒扣(糸豆)就是碰破手指 ,要想一调绒扣(糸豆)穿过琴头部分的长短,实在令人生畏。如已买回之琴,一定要下决心把轸孔改 大,可用火烧红粗铁丝去通大。另外有的轸子紧弦后易滑回,如琴音可取,此病易治。可以用小刀开些 放射形小槽令其生涩。内行精致的琴轸顶端应该是中心稍低周围略高。有的琴把轸池内垫以硬木,以取 其坚固耐用,但却打光令琴轸在上面打滑而易跑弦。如有此情况,则可以用粗砂纸把轸池的硬木磨粗。 古代精美之琴轸池都比较深,一般在0.2公分,无轸池之琴属于外行。

上述各项和琴直接使用有关。下面再谈两琴相较如何选择的另外一些问题。

以造型说,琴尾比较宽者大方、有气度。唐宋琴皆如此。琴尾不可过尖,也不可太平而近方形。琴的侧 板最易被忽略,易被做得太高,精美之琴绝少高过1.5公分。我所见过两张国宝琴,北京故宫九霄环佩 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春雷皆唐代精绝之作,侧面在二公分。但因琴体长大宽圆,气度宏伟,所以侧面与之 完全相衬。另外我所见和所抚过之唐代精品古琴数张侧面都在1.5公分左右。但侧面如小于1.5公分也会 变得小气。良琴侧面除在头腰两处之外,宽窄首尾相同,但在护轸起始处和焦尾、尾托处宽起。古代良 琴尾托都比较厚,一般高出琴底0.1公分,有的唐宋精品高出0.2公分,甚是古朴凝重。明代以后之琴常 无此气韵。焦尾以朴实典雅为宜,不应花巧。焦尾和尾托都不可以上漆。如已上应该磨去。琴的腰和头 弧度或内收尺度不可过深,侧面不可过高。尤其头处,如果过高,则是头处琴面弧度不足。琴的额不可 过长,岳山外缘至琴头顶边以七公分左右为宜,令人感到精美雅致,而过长则显得蠢笨。琴顶部有龙唇 和凤舌,这也是造琴人容易马虎之处,常常模糊小气。正常的唇应和底面板外缘成平行线或大体平行。 舌的中线其棱如刀,两端如锋。护轸不应过长,从琴面算起以四公分左右为宜。有的人将龙池凤沼镶边 ,固无不可,古代已有此制。但必须与琴底平,可以在琴腹内起边,反之则是外行琴。制琴以桐木和杉 木为佳。旧木又比新木更易出好声音。有的琴用两块拼成亦无妨碍,甚至有很大的结子也可能不影响声 音。查阜西先生有一明代古琴,在池沼之间穿面板处有一大结,其音中上。一日忽然其结脱落,粗近1 公分长将近2公分,而琴面亦未漏,可见并无大碍。此外还有些进一步细致的要求,既已无碍大体,亦 难以传之纸笔,所以我想以上诸项已可以对初学者自行购新琴有所帮助了。

挑选一张好古琴的秘籍,想学古琴的看过来

古琴是古代文人用来修养身心的乐器,文人们在古琴上倾注的心血非其他乐器可与比拟。随着时间积淀下来的琴学浩如烟海,试图去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当然需要一张好琴。即便从爱好角度讲,好琴能使学琴的兴趣更浓,差琴则可能使兴趣丧失。另外,无论对初学技法的正确形成还是对古琴审美的培养提高都显得非常必要。

一、什么样的琴不是好琴

合格琴的基本要求是“能弹”

划重点了,如果有沙音、打板、抗指等毛病的琴显然是不能弹奏的,沙音打板一般人都可以分辨,但抗指的话初学者未必知道,一般七弦七徽处高于5毫米的琴都会抗指,(面板过平也会抗指,是由于多根弦没有高度落差以至于撑手造成的)。抗指对于初学者放松肩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避免挑选。有的新琴开始并没有这些毛病,但时间稍久就会出现。这是由于琴体的变形或开裂造成的,变形哪怕只有一毫米琴也基本作废了。

挑选好古琴

 

▲某宝上

变形和开裂的原因无非几点:新木斫制、易变形木斫制、工艺不够、保养不当等。一般来说,古琴不需要特殊的保养,只要不直接风吹日晒淋雨即可。另外漆面涩手也是一个很大的毛病,尤其对于手汗较多的琴友而言,几乎不能弹奏。这是由于采用了化学漆或合成大漆的缘故,当然,不成熟的生漆制作工艺也会产生这个问题。

三、一张好琴的音质

中国古代讲琴、棋、书、画为君子四艺,其中琴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最高(没有之一)的听觉审美。对于古琴,古人给出了九德之说。

附:古琴“九德”

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猿啸青萝”管平湖先生评价一张九德具全的琴

挑选好古琴

 

好的琴,我的理解是要有一对主要矛盾同时存在,就是“松透”和”沉静”。这两个并存的矛盾越是显见,琴的音质就越好,其他的“德”则是属于锦上添花。然而留给斫琴师的难题是“松透”了就容易“空燥”,“沉静”了就容易“滞讷”。所以即便是最好的斫琴师也不可能用任何琴材制作出良琴。九嶷派宗师杨宗稷也说过:“琴音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九德对琴的要求最低要求是“匀”,最高期望是“芳”。

九德琴几不可得,我们不妨在松透和沉静上下下功夫。对于不是太好的琴材,为了琴音松透,斫琴师会多挖槽腹,所以琴体会偏轻;为了求得沉静,斫琴师又会多留琴体。所以如果琴音尚可的琴如果过轻或过重一般可判断为琴材不佳(重量适合的琴应该在7—9斤左右)。唐宋前后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一个巅峰,那么那个时期的老琴(含唐、宋、明)无论是形制还是音质均是一个审美的标尺,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太古遗音等,不妨多听听看看。

古琴价格为何相差大?

古琴的价格为何相差那么大?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碰到过,对此都是不太理解的,事实上,古琴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几百到无价都有。

古琴的价格当下确实有些“乱”,低的有淘宝“530神器”、甚至“280神器”,不及一副好琴弦的价格高;高的有上百万的,不算诸如焦尾、绿绮这类名琴。

古琴价格为何相差大?

 

正确评估古琴的价格无非两个方法:成本价值评估和艺术价值评估,成本价值评估如果排除不合格琴的话,面板300+底板200+配件300+琴弦200+生漆900(300每斤共三斤)+人工3000(普通工人十五个工)约5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场地、水电、税费和利润的话应该超过10000元。

艺术价值评估往往是无法评估的,一如书画作品不能只考虑纸和墨的钱、古琴也不能只算木材髹漆工时。书画作品代表了书画家的审美高度和功力,把视觉的美带给其欣赏者;琴器代表了斫琴师的审美高度和功力,把听觉的美带给其操弄者和听众,带给操弄者的其实还有相当部分触觉的美。所以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就能比较客观的看待古琴的价格了。

能弹能听的价格一般在1万到3万上下、好弹好听的在5万上下、想弹想听的需要10万左右,至于有强烈拥有欲望的琴其标价一般都在20万以上了。

 

古琴价格为何相差大?

 

现在古琴价格的乱象在于,花两三万买到只值两三千的琴是极有可能的事,而花两三千买到能值两三万的琴是极不可能的事;花二三十万买到只值三五万的琴是极其可能的事,而花三五万买到能值二三十万的琴是极其不可能的事。

随着弹奏技术和音质审美的提高,用五六万买到价值十多万的琴或者用十多万,甚至买到价值三五十万的琴就成为了一个大概率事件!

干燥来临,如何保养好古琴

已经是霜降了,北京的冬天正在一步步走来,寒冷而干燥,这是古琴最需要保养的时候,下面就介绍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冬季古琴养护方法和注意事项:

1、古琴喜凉不喜热,更不喜欢忽冷忽热。不要将古琴太靠近暖气放置,也不要放在窗边被太阳暴晒,不要拿到室外长时间吹冷风;

保养古琴

2、古琴喜欢不太干也不太湿的相对恒定湿度环境,很怕暖气。这和生漆的特性有关,生漆喜欢又湿又热的环境。所以,古琴摆放的环境要避免湿度骤变。湿度在35%以上,不要超过50%,是特别适合古琴的湿度范围。北方室内最好放一个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如果没有加湿器,可以选择在屋里放几盆水,古琴宝宝舒服,我们人也舒服。古琴放置在琴桌上时,在龙池和凤沼下放置一块湿布;古琴存放在琴盒里时,在琴盒里放置一块湿布也是不错的方法(记得,布是要换的,别一直放着干了不换)。

3、如果携带古琴外出要装进琴囊琴箱,避免磕碰。带回来时不要急于拿出来,先放在盒中缓缓温差,过几个小时再拿出来。

保养古琴

4、古琴喜立不喜卧,在不弹琴的时候,应将它挂在墙上或靠墙立放。平放在琴桌上时最好用布盖着,不沾灰尘。

5、古琴漆面的保养要防止骤冷骤热、硬物刮蹭。在弹古琴前,要用软布擦拭琴面。也可以凡士林来擦,用法也很简单,先用细绒布将琴体擦拭干净,然后取出一点凡士林,在布上将凡士林揉开,再用布慢慢的在琴体上擦拭就好了。

6、古琴在空气干燥时,会出现弦松动的现象,音高很可能突然偏低,有时会你会听见琴弦自己发出”嘎”的声音,那就是因为湿涨干缩导致拉住琴弦的琴轸、绒扣松劲的声音,这种情况很正常,调音后再弹即可。

保养古琴

7、当然弹奏前也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弹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再存放。

8、最后奉送最佳养护绝招弹!

对于古琴最佳的养护就是每日抚琴,古琴的音色会越弹越美,这是公开的秘密哦。

最后,祝所有琴人和爱琴顺利过冬,越变越美~

零基础如何学习古琴

古琴,这个甚少出现在生活的乐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总有种阳春白雪的感觉,想学习古琴却苦于不得其门,其实不然,古琴之道,无关乎基础之余,在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一、少儿学习古琴

少儿学古琴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的激烈竞争,孩子也朝着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学琴是不能过于强求的,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否则有了厌倦之心,会适得其反。

  二、成年人学习古琴

成人学古琴,大都出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被工作折腾的心烦气躁之时,练练古琴,更是能让你静下心来。练琴,活动手指,还可以治疗肩周炎、颈椎和鼠标手,潜移默化地,个人也会因为音乐的熏染会变得更加有气质、更加自信。

零基础如何学习古琴

  三、老年人学习古琴

老年人学古琴是一种境界的提升,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事情,在学的过程中,共同交流,一起进步,一起共勉,是的晚年的生活就想夕阳一样火红。

零基础如何学习古琴

  人们在看到古琴热的同时,也剥掉功利色彩,让那些真心喜欢古琴的人学好这门乐器,把古琴艺术传承下去,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传承古琴艺术贡献微薄之力。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第二届北京古琴文化展

主办单位: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音乐家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

展览时间:2019年9月10日—10月14日

展览地点:北京国子监博物馆

参观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朝九晚五

本次展览以孔子的礼乐美学为思想核心,以“琴史源考”、“礼乐先贤代表”、“琴乐审美二十四况”、“北京地区古琴文化简史”四个篇章讲述“大美古琴”。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邸聆桐先生的两张亲斫琴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平时个人参观需要购买孔庙和国子监30元的门票,琴社为学员提供了10个免费名额,先报名先得。9月22日周日)上午10点琴社老师带领大家集中参观。看完展览后可以自由游览孔庙和国子监。

报名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并于22日上午10点自行抵达国子监门口,集合后统一进入。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展览讯息:

第二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开幕

第二届北京古琴文化展略览(一)

第二届北京古琴文化展略览(二)

七弦寻太古——琴史漫谈

邸聆桐先生海淀图书馆专场讲座

主讲人:邸聆桐先生

时   间:2019年9月22日13:30~15:30

地   点:海淀区图书馆四层多功能厅

           (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6号

           海兴大厦)

图书馆联系电话:82605255

报名方式:免费,免报名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古琴文化传播,海淀区图书馆和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长期合作举办“左琴右书”文化雅集活动。本期特邀邸聆桐先生作“七弦寻太古——琴史漫谈”的主题讲座。

琴社学员可以在参观完古琴文化展后一起去听讲座,也可自行直接前往。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9月22日活动召集 | 北京古琴文化展和邸聆桐先生讲座

录音技术与20世纪西方音乐表演风格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几年前翻看《琴曲集成》中的历代琴式,发现“遞鐘”“號鐘”两个琴名的字形很相近,又都与黄帝、齐桓公、伯牙有关。忽然想到:历代琴书在传抄翻印过程中,讹字的情况常有出现,那么在这两个相似的琴名里,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误写?

“遞鐘”“號鐘”这两张古代名琴,曾与多位历史名人相关,“號鐘”还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经常被提及。前段时间,发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的老录音《丝桐神品》的介绍册里采用了明琴“小遞鐘”的照片;之后在“让古琴醒来”的音乐会上,又听到了这张琴的美妙音色。于是勾起了曾经的怀疑,对“遞鐘”和“號鐘”的关系作了一下查考。

 

 


 

一、对“遞”“號”的文字考察

 

,简体字为“递”。

《说文解字卷二辵部》解释“遞”(篆书“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更易也,从辵虒聲。

《汉语大字典》解释“遞”,有三种读音。第一种读“,义项有:(一)交替。(二)依次。(三)传,传送。(四)押送。(五)远。(六)足病。第二种读“shì”,义项有:(一)同“逝”。往,去。(二)通“适”。适宜。第三种读“daì,义为围绕。

 

號,简体字为“号”。

《说文解字卷五号部》解释“號”(篆书“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呼也。从号从虎。

《汉语大字典》解释“號”,有两种读音。第一种读“háo,义项有:(一)呼叫。(二)动物鸣叫。(三)风发出声音。(四)大声哭。(五)通“胡”。何,为什么。第二种读“hào,义项有:(一)召唤;呼唤。(二)号令;命令。(三)发令。(四)扬言;宣称。(五)称谓;给以称号。(六)名称。如:国号;年号;封号;谥号等。(七)别号,名字以外的别名。(八)旧指商店。(九)标志;记号。如:号衣;暗号。(十)做记号;登记。(十一)用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语。(十二)某种处所。(十三)乐器名。1.号筒的简称。2.军队和乐队所用的喇叭。(十四)种;类。(十五)排定的次序或等级。(十六)中医术语。(十七)量词。(十八)姓。

 

“遞”“號”在字形上,部首不同;在读音和字义上,没有重合;没有互相通假、异写的的情况。很明显这是两个不同的字。因此从字面上看,“遞鐘”和“號鐘”是两个不同的琴名。那么在历史上,这是两张不同的琴吗?

 

 


 

 

二、关于“遞鍾”和“號鐘”的记载

明代初年的《新刊太音大全集》(1413年前)根据南宋《太古遗音》编订而成,书中《历代琴式》同时记载了“遞鍾”和“號鐘”,并配以图片:

 

遞鍾——

黃帝袭伏之制而命之曰遞鐘。前汉王褒《贤臣颂》云:“伯牙操遞鐘。”《晋傅元传》:“齐威之䚦鍾。”

昔黄帝将会神灵于西山之中,乃驾象车,六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凤凰上覆,乃到山,大合鬼神。以遞鐘之琴,奏清角之音。

梁元帝《纂要》曰:“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

 

號鐘——

《楚词》:“破伯牙之號鐘”。

梁元帝纂要曰:“鸣廉、修况、蓝胁、號鐘、自鸣、空中,皆齐威公琴也。”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新刊太音大全集》琴式图

 

 

这段文字全部或部分出现在此后的琴书中,如《风宣玄品》(1539)、《琴书大全》(1590)、《文会堂琴谱》(1596)、《阳春堂琴经》(1609)、《琴苑心传全编》(1670)、《德音堂琴譜》(1691)、《五知斋琴谱》(1722)、《天闻阁琴谱》(1876)等。

《文会堂琴谱》中直接写道:

號鐘——余伯牙作。《楚词》云:“破伯牙之號鐘。”

《阳春堂琴经》和《琴苑心传全编》中还有更多信息:

《左传》:“齐桓公使宁戚叩牛角而歌,公鼓號鍾之琴以和之。”

號鍾——《楚词》:“破伯牙之號鍾。”一名䚦鍾。

五帝三王,洋洋哉琴道备矣。……宁戚叩角而歌,齐桓公鼓號鍾之琴和之……

  

《古音正宗》(1634)把“遞鐘”直接称为“黄帝式”,并说“伯牙曾操”;把“號鐘”直接称为“余伯牙式”,并说“伯牙、子期俱海盐人,考伯牙墓在海盐东门外。”采用这种说法的还有《德音堂琴譜》、《五知斋琴谱》、《天闻阁琴谱》等。

《琴学正声》(1715)转录的谢希逸《雅琴名录》中写道:“……素琴,清角,凤凰,號鍾,绕梁,绿绮……”全文有“號鍾”而无“遞鍾”。

《琴学丛书》(1910)摘录《图书集成古琴考》:“黄帝之清角,赵后之凤皇,齐桓之號鐘,楚庄之绕梁……”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楚辞九叹愍命》

    

综合这些琴书的记载来看,“遞鍾”和“號鐘”应当是同一张琴,曾被黄帝、齐桓公(南宋时为避宋钦宗赵桓的讳改称“齐威公”)、伯牙弹过。在说到黄帝时,多称“遞鍾”;说到齐桓公和伯牙时,多称“號鐘”。

从字义上看,“號鐘”形容琴声如钟声一般洪亮,比较容易理解。这种以美好音色为琴命名的做法,在存见的古代名琴中极为常见,如“九霄环佩”“韵磬”“春雷”“凤鸣”“金钟”“霜钟”“雪夜钟”等。而“遞鍾”的含义则较为费解。因此,更大的可能是此琴名为“號鐘”。可以肯定“遞”和“號”是两个不同的字,那“遞鍾”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清代已经有人研究过了。

 


 三、“號鐘”误写为“遞鍾”的过程

 

上文《新刊太音大全集》提到了前汉王褒的《贤臣颂》。这篇颂在《汉书•王褒传》中有收录,是较早出现“遞鐘”字样的文本。清末学者王先谦在他的《汉书补注》里广引前代各家注解,然后对“號鐘”误写为“遞鍾”的情形作了推理。

 

《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原文为:“虽伯牙操遞鍾,逢门子弯乌号,犹未足以喻其意也。”

以下是《汉书补注》注解:

晋灼曰:“遞”音“遞迭”之“遞”,二十四钟各有节奏,击之不常,故曰“遞”。

晋灼是西晋人,著有《汉书集注》。他指出“遞鐘”的“遞”读“”,交替的意思,“遞鐘”就是形容琴声的变化恰如不同强弱长短的钟声被交替敲响。

臣瓒曰:“楚辞云:奏伯牙之號鍾。”號鍾,琴名也。马融《笛赋》曰:“號鍾高调。”伯牙以善古琴,不闻说能击钟也。

臣瓒是西晋人,著有《汉书集解音义》。

师古曰:琴名是也。字既作“遞”,则与楚辞不同,不得即读为“號”,当依晋音耳。

颜师古,唐初经学家,《汉书》专家。他的《汉书注》影响很大。他认为“遞”的读音应遵照晋灼的说法。

宋祁曰:景本作號鍾,校作“遞”。

宋祁是北宋文学家,他对《汉书》作的校语保留了各版本的异文。

王念孙曰:琴无“遞鍾”之名,作“遞”者,“號”之讹耳。《淮南修务篇》亦云:“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號鍾。” 

王念孙是清代经学家,其《汉书杂志》校对出《汉书》300多处讹字。这段话明确指出“遞鍾”是“號鍾”的误写。

沈钦韩曰:《宋书•乐志》:“齐桓琴曰號鍾。”《云笈七签•轩辕本纪》:“黄帝之琴名號鍾。”作“遞”者,俗写误。

沈钦韩是清代学者,著有《汉书疏证》。

先谦曰:……且《汉书》多借假,或以“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为“號”,不得,便以“迭遞”判其音也。……《文选》“遞”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引晋瓒注亦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与此“遞”字皆转写之误。盖元文作“號”,与“䶵”相似,“䶵”即“篪”字。(《说文》:“䶵”或从“竹”,作“篪”,《释乐》:大篪谓之沂;《释文》:“篪”本作“䶵”。)號,啼呼也。“䶵”亦取啼呼之义(《释名》:篪,唬也,声从孔出,如婴儿唬声也)。二字汉时或以声义近而相乱转写者,误“號”为“䶵”,又改“䶵”为“篪”,因而加“辵”于“篪”下,为“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字书》无“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字,其为由“篪”加辵□然)或并误“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字之竹为“厂”而成“遞”。故《文选》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锺”,《汉书》作“遞鍾”。宋见景本作“號鍾”而校者,改为“遞”。盖俗本流传久,莫知其所从矣。晋灼所见,本自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故云音“迭遞”之“遞”者。若本是“遞”,何烦作音?此书晋注乃师古妄改也。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王先谦在这里用很长一段文字分析了讹字的过程。《汉书》正确的原文应该是“號”,因为字形和含义都和“䶵”(chí)相近,误写为“䶵”;“䶵”同“篪”,后来又在“篪”下面加“辵”(即“辶”)而成“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昭明文选》中的原文和晋灼的注都写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又把“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的竹字头误写为“厂”,于是“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误写为“遞”。

宋祁校对《汉书》时把“號”改“遞”,就是受流传的误写影响。很有见地的一点是:王先谦认为晋灼所见版本的写法是“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因为如果写作“遞”,那何必多此一举强调应该读作“遞”呢?现在《汉书》晋灼注文里写作“遞”,是被颜师古改过来的。

再用图形示意一下讹字过程:

 

號→䶵→篪→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遞

 

“號”“遞”两字的篆文(见上文)尤其相像,笔者曾猜想是否两字直接发生了误写。但既然《文选》中又写作“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说明两字之间并非直接误写,还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比如有的琴书中还有写作“的。总的来看,王先谦的分析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至此,“號鐘”和“遞鐘”的关系基本搞清楚了,后者其实是前者的误写。《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里也说“递钟”就是“号钟”。

 

 


 

最后再从传世名琴中简单考察一下:

《中国古琴珍萃》里有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仲尼式琴“號鐘”、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初仲尼式琴“小遞鐘”;《故宫古琴图典》里有明代仲尼式铜琴“音朗號鐘”;《古琴记事图录》里有南宋仲尼式琴“叠山號鍾”。(此书中另有“遞鐘式”琴四张,但这种样式在《中国古琴珍萃》里被称为“列子式”,所以暂不作为例证)“號鐘”数量多于“遞鐘”,或许可以作为后者属于误写的一个旁证吧。

总之,当提到黄帝、齐桓公、伯牙所弹之琴时,应该用“號鐘”之名为宜。而历代琴书里把“遞鐘”“號鐘”分列为两种样式、配上不同图样的原因,或许是琴人出于崇古思想而作的加工和发挥,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初仲尼式琴“小遞鐘”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仲尼式琴“號鐘”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关于琴名“遞鐘”和“號鐘”的考证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古琴的美,美在琴声琴曲,美在琴史琴论,还美在琴形琴制。古琴的构造制度有一套详细的规范,琴体各部分都有其象征含义。《太古遗音》中有一篇《琴制尚象论》,对此作了细致解释。《太古遗音》是南宋田芝翁编纂的我国首部成体系的琴学专著,现存有明代再编版。下面就把这篇论发出,用绿色字体略作注解,并配上明代《琴书大全》中的古琴结构名称图,方便大家阅读。

有言道“弹琴须要读书”。古人对古琴的理解和看法,可以在传世琴书中找到未经修饰的本源。如果您也喜欢探索琴书古籍,就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琴制尚象论

 

制器尚象。其来久矣。

“制器尚象”指按照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制造器具,是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的工艺传统。《周易》中说“以制器者尚其象。”古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琴之为器。其制详,其义深。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诸乐入音,皆相假合。思一器之备于律吕者,偏以众得之。于梧桐制为雅器,体名为琴。琴者禁也,禁诸邪而存正气。故琴为圣贤之乐,动天地而感鬼神。琴之妙理。莫大乎是。

古琴的创制始于伏羲。自一开始它就是圣贤的乐器,非同一般。

 

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

古人造琴有各种不同的样式,琴书中记载的有五十多种。虽然样式不同,但是结构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琴书大全》中的古琴结构名称

 

琴额长二寸四分,以象二十四气。

琴额的长度象征二十四节气。1尺=10寸=100分。最初的尺指男人把手张开后拇指到中指间的距离。各个朝代尺的长度不一致,大约在19厘米到36厘米间变动。《太古遗音》成书于南宋,当时的一尺长约31厘米,二寸四分约为7.4厘米。

 

岳广三分,以象三才。岳内取身三尺六寸,以象其日三百六十有六。龙龈其折势四分,以尚四时。共长三尺九寸一分,成于三,极于九。九者究也,复变而为一之意也。

架弦的岳山宽三分,象征天地人三才。岳山内侧琴身长三尺六寸,象征一年366天(闰年)。琴体总长三尺九寸一分,三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九最大为极,又复归为一。

 

上穹隆以象天而圆其面。下方舆以法地而平其底。

面板隆起成弧形象征天,底板平整象征地。方舆意为大地。

 

中虚含气。外响应徽。徽十有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以象闰。则一阴一阳之道,备期之数也。

琴体中空含气。气响动的时候与琴徽相和。琴徽一共十三个,最中间的是七徽,象征闰月。其余十二徽对应音乐中的十二律(具体见上面的琴体正面图):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位的六个是阳律,称为“律”;偶数位的六个是阴律,称为“吕”。“备期之数”,指具备一年的数字。“期”读“击”,指一周年。

 

律有长短,故徽有余促。当徽则鸣,差徽则否。亦犹气至灰飞,时移应正,神理不测,其在兹乎?

古琴上演奏泛音,左手正对琴徽则出音清亮,偏离琴徽则出音黯哑。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声学现象。“气至灰飞”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在律管里塞入芦苇薄膜烧成的灰,按方位埋入地里。随着季节变化,不同律管里的灰会被地气吹动而飞扬。由此得到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

 

上为天统,下为地统,中为人统。抑扬之际,上取泛声,则清轻而属天。下取按声,则重浊而为地。不加抑按,则丝木之声均和而属人。

这里将天、地、人分别对应琴上的泛音、按音、散音。也有的琴书里将重浊的散音称为地声,将清浊兼备的按音称为人声。

 

刳其中,则太虚之理具。弦其外,则妙用之应彰。琴鸣因弦,弦鸣因木。则耳于丝木之上,不足以听其声。由池沼之间而听焉,则无余矣。是以知妙用所施,不离太虚。本末相因,固如是也。

“刳”读“酷”,意思是把木头剖开挖空。这一段说明琴声的发出靠的是琴体和琴弦的两相配合。“池沼”指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和“凤沼”,此处琴声最大。现在人们对古琴扩音的时候常把拾音器放到池沼之间,就是这个原因。

 

琴之首曰凤额,下曰凤舌,其岳前曰承露,俗曰岳裙。凤轸穴曰轸杯。

琴头最上是“凤额”,琴头侧面枣核形凸起是“凤舌”。岳山外侧是“承露”,又叫“岳裙”。琴底装琴轸的凹槽叫“轸杯”,也叫“轸池”。

 

岳之体,魏然而高。若山岳之状。凤嗉,琴项也,谓之喉舌。可以教令也。

岳山是琴面最高处,如大山魏然高耸,所以叫“岳”。“嗉”是鸟类喉咙下面装食物的地方,所以琴项也叫“凤嗉”。嗉是喉舌,所以又寓意琴有教化功能。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太古遗音》中将弹琴手势比作凤凰

 

人形者,取其肩背之正也。龙腰者,取其屈折如龙也。又曰玉女腰者,取其纤细也。自肩至腰,总象凤翅。耸然而张。龙龈乃琴末。承弦之异名。焦尾两边曰冠角。取其状名也。冠内两线曰龙须。

“人形”两字,根据其他琴书,应为“仙人肩”之误,指琴肩。

 

龙池者,龙为变化之物,潜于幽深之地,迹虽隐而声自出也。凤沼者,取其来仪沐浴自如也。

底板上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是聚声的地方,与龙凤的德性相关联。

 

轸者急也,古人以竹为之,取凤非竹实而不食之意也。两角雁掌,曰护轸。系弦处曰凤足,其下曰凤腿。槽内栽天地柱,一圆一方,为琴之心膂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

琴轸是用来旋转调音的扳手,这里解释为“急”,也许和调音时紧弦有关。琴轸竹制,因为“凤非竹实而不食”。琴腹内装有两根贯通面底板的木柱,一根圆形一根方形,分别叫“天柱”、“地柱”,起到加固琴体和传导琴声的作用。“膂”读“旅”,指脊骨。“心膂”是比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琴之间,其所取象,昭昭然可见于木击之际也。

琴上包含的天地间种种美好形象,在弹琴时候一一浮现。这就是古琴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啊!

(完)

 

 


附原文图片(点击放大):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本文《太古遗音》图片取自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明代彩绘本,

文字整理参考《琴曲集成》第一册中的《太古遗音》、

《新刊太音大全集》)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听古人解释古琴构造的象征含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