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古琴,居于“琴棋书画”文人四艺之首。在它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琴曲、史料和典故。在这里整理出几则“古琴之最”,以资诸君琴余趣谈。

 

最早的“琴”字

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琴字是战国时代所使用的“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字。根据《字源》的解释,“琴”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殷商甲骨文里有“乐”字,尚未见到“琴”字。甲骨文的“乐”写作“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是丝张在木头上的形象,一般认为这是根据早期琴的形象创造的字。

最早的职业琴人

史籍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钟仪。《左传• 成公九年》记载了一个他的故事: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府视察,发现了一个带着南方楚国样式小帽的囚徒,他就是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晋侯命人释放了他,问他是干什么的。钟仪说自己家世代都是乐师。晋侯于是给他一张琴,让他演奏。钟仪弹奏起了南方音调的曲子,晋侯认为钟仪不忘本职,心怀故土,值得尊敬。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就把他礼送回楚国。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琴曲已经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现存最古老的琴谱

现存最古老的琴谱是唐代人手写的卷子《碣石调•幽兰》。谱前有一段序,说明该谱传自南朝梁代末年的丘明(公元493-590年)。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碣石调•幽兰》原谱

“碣石调”是指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幽兰”是指乐曲表现的内容,有人认为和孔子 “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的典故有关。曲情幽怨压抑,委婉深沉。

《幽兰》还是存见的唯一用文字记谱法保留的琴曲,具有可贵的历史价值。

最早的琴谱集

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年(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编者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

谱中共收录六十四首琴曲,分为上卷《太古神品》和中下卷《霞外神品》。许多传世名曲如《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大小《胡笳》、《潇湘水云》、《酒狂》等,都可从中见到早期的谱本。这些实例在谱式上、指法上和曲调构成上与后世琴曲有明显差别,保留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神奇秘谱》书影

最长的古代琴曲

《广陵散》和《秋鸿》,都是传世古曲中的鸿篇巨制。《神奇秘谱》记载的《广陵散》共四十五段,《秋鸿》共三十六段。管平湖先生曾据此书分别打谱演奏这两首大曲的全本,前者长22分22秒,后者长23分42秒,称之为“曲之师长”实至名归。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写战国聂政为父报仇,学琴入宫刺杀韩王,最后毁容而死的故事。曲调慷慨激昂,气势宏伟,是琴中少见的“武曲”。《秋鸿》则借秋雁搏击长空,一举万里之景象,比喻达人高士的心胸和远志。旋律苍雄浑朴,节奏起伏跌宕。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故宫藏《秋鸿》琴谱和图册

版本最多的古琴曲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末的《古音正宗》(公元1634年),是近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曲目,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六种。有的谱集还同时刊载多种传派的曲谱,合计近百种版本,许多人认为它是版本最多的琴曲,可见其广受喜爱的程度。

此曲“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取材和《秋鸿》类似,但是风格不同,宽广悠扬,徐缓恬静。关于曲作者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田芝翁,明代朱权等几种说法。

最早的古琴录音录像

根据《绝响——国鹏辑进世琴人音像遗珍》记载:

现知最早的古琴录音为1913年4月,德国录音师赫尔伯特•缪勒在北京为Hsüh Lü-yüan(音译为徐律远)录制的四首录音:《平沙落雁》《四大景》《高山》《普庵咒》。演奏者详细生平已不可考,这几首录音尚未公开出版,现藏于德国柏林声音档案馆。

现知最早的正式发行的古琴唱片是卫仲乐演奏的《醉渔唱晚》,由百代唱片公司于1934年3月在上海录音,片号34571b,时长2分43秒。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早年卫仲乐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第一张古琴唱片《醉渔唱晚》

现知最早的古琴演奏录像是1946年7月梁在平在美国耶鲁大学应邀拍摄的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有声教育影片,曲目是梁氏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古琴演奏的琴曲《良宵引》。 

最早到高校教古琴的琴人

1916年,山东诸城琴人王宾鲁(1866-1921,字燕卿)经康有为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由此,他成为史上第一位进入高等院校教琴的古琴家。他在校内教琴的地点在梅庵,之后他的学生开枝散叶传承至今,被琴界称为“梅庵派”。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王燕卿像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梅庵今貌

巧合的是,两年后的1918年,同样出自诸城的琴人王露(1877-1921,字心葵)受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任古琴教师,在北大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学习国乐的热潮。

拍卖价格最高的古琴

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上拍出一张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成交价为1.3664亿元人民币,该成交金额是内地古琴珍玩拍卖首次过亿,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松石间意”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这些“古琴之最”您知道吗?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今年北京冷得快,11月7日就提前供暖了。古琴怕暖气,你准备好让爱琴安全过冬了吗?

我们知道,琴体木材对空气湿度敏感:当琴体湿度小于空气湿度时会吸湿;相反则会释放水分。如果空气湿度恒定或者变化平稳,琴体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供暖开始头几天空气湿度急剧降低,琴材会快速变干,非常容易变形开裂。这是古琴怕暖气的主要原因。

了解原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防范了。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一、远离暖气

把琴远离暖气片放置。如果是地暖,不要把琴靠地面安放。

二、人工加湿

可以购买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35%—50%之间,这是比较适合古琴的范围。没有加湿器的话,可以定时在地上和周围洒水,或者在暖气片前面放几盆水。

三、给琴体保湿

可以将吸水性强的软布充分沾湿后放到龙池、凤沼和冠角下面。琴收入琴囊时,也可以在头、中、尾处放置三块湿布,但注意不要塞到琴腹中。不推荐海绵,易吸水难挥发。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四、琴腹内切勿沾水

琴体由厚厚的大漆层包裹,其性质稳定,直接沾水影响不大。但是琴腹内木材裸露,木材特性善于吸水,吸水就会膨胀,这样再老的木头都会变形。一旦变形就很难修理了。所以琴腹内一定不要直接沾水。

五、避免风吹

古琴长时间受风吹时,琴体温度变化和水分流失加快,容易导致琴体本身以及配件和琴体之间开裂。所以不要让空调、空气净化器、新风口、窗缝等风源正对古琴。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六、避免温度骤变

除了湿度外,温度的骤变也会伤害古琴。所以琴要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暴晒,也不要长时间在户外吹冷风。如果携琴外出,要装进琴囊琴箱,避免磕碰。进门后先放在盒中缓一缓温差,过几个小时再拿出来。

七、种绿色植物

植物能调节室内小气候,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美化环境。它是天然的自动调湿器,湿度高时吸水,干燥时又释放水分。干燥季节里,绿化良好的房间的湿度,可比一般房间高20%左右。而且若有姿态优美、青翠欲滴的草木相伴,还能舒畅心情,不知不觉延长练琴时间。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八、清洁保养琴弦琴面

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寿命。琴体如有落灰和污渍也要及时用软布擦干净,防止磨损琴面留下划痕。

钢弦弹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干涩,可以涂一点药店出售的医用白凡士林,抹成薄薄一层就可以。琴体不必涂,大漆本身足够光滑,擦干净灰尘即可。曾经见到琴友用油抹琴,以致整个琴面结出一层粘厚油膜,按音走指困难,也很难清理。

丝弦更要注意养护。在左右手经常触弦处容易起毛,时间长了容易断弦。可及时用弦胶、鸡蛋清或白芨煮的浆抹一下。丝弦热胀冷缩明显,最细的六七弦容易断。凌晨前后温度最低,丝弦拉得最紧;加上冬天干燥,因此晚上弹完琴时可将六七弦放松,避免断弦。左右手指甲要剪得圆而不尖,且要打磨光滑,以避免擦伤丝弦。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九、别怕琴裂

如果采取各种措施后琴还是开裂,也不必紧张。一般有信誉的厂家和斫琴师都会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但是如果为了贪图便宜,在网上购买了没有售后保障的琴就难说了。

修琴未必是一件坏事,古人讲琴越修越好。不用裂了一点就心惊肉跳的。一般来说配件和琴体结合处、琴体边角处容易局部小开裂,只要不影响弹奏可以接着用,等过完冬天,送回厂家一次性修好就可以了。

十、最好的保养是常弹

这是公认的养护妙方。假如每天弹琴,那么琴体因为温湿度变化产生的应力在一次次细微振动中得以缓慢均匀释放,避免了突然变化造成的损伤。而且琴体振动也能加速木材残留胶液的挥发,使琴音更松透。

 

(本篇配图皆摄于颐和琴社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供暖在即,说一说冬季古琴保养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古琴七根弦上音高的确定,即定弦法,有时称为“调”,有时称为“均”(同“韵”,读yun),还可以叫做“弦法”、“弦式”等。

常用的定弦法有哪些?怎么调弦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基本概念

最常用的定弦法是五个“正音”(宫、商、角、徵、羽,对应简谱的1、2、3、5、6)加上其中两个音的八度音,按前后顺序排列。这被称作“正调”。

在正调基础上改变正音的排列顺序,或者加入其它的变音,得到的弦式被称为“外调”或“侧调”。

注意,这里所称的“”指的是定弦法,与现在常用的以某个音为主音的“调式”不是同一个概念。在一种固定的定弦法之下,古琴是可以弹出多种“调式”的。

但是,为了让七根弦的散音突现一定的“调式”,以及为了按弦取音的方便,历代琴家使用了很多种不同的定弦法。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里总结了三十八种调名:

正调、慢角调、清商调、慢宫调,蕤宾调,慢商调、黄钟调、金羽调、碧玉调、清宫调、无射调、清角调、清羽调、三清调、玉清调、间弦、上间弦、下间弦、侧楚调、侧蜀调、清调、侧羽调、侧商调、应钟调、林钟调、舜调、泉鸣调、楚商调、凄凉调、离忧调、瑟调、羲和调、无媒调、吴调、商角调、清徵调、蜀侧、慢羽调。

这些调名里,有些是根据变动的弦名来定名的,有些是根据曲情曲意定名的,有些是为某首琴曲特设的。还有的名称虽异,定弦法实同。

传统琴曲中,正调用得最多,其次是慢角、清商、慢宫、蕤宾、黄钟、慢商、凄凉、侧商调等。具体弦法列举如下: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正调

一至七弦音名近似于C、D、F、G、A、c、d,唱名是5612356。十二律中相应名称为黄钟、太簇、仲吕、林钟、南吕、清黄钟,清太簇。音名为“下徵、下羽、宫、商、角、徵、羽”。因为三弦宫音为仲吕,所以又称“仲吕均”;1=F,F调。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正调调弦法

古代琴家调弦通常不用绝对音高调校,而是将七根弦的相对音高调准,使琴弦松紧适度,便于弹奏就可以。具体来说有散音﹑散按相和以及泛音三种调弦法。

散音调弦(不推荐使用)

以耳朵听的方式,将弦直接调到需要的音高。对听觉的要求很高,难度大,一般很少用。

注意:现在网上可以买到一些所谓的“古琴调音器”,说明书里写的是用十二平均律,可以直接使用这种调音器按照十二平均律来确定七根弦散音的音高。但是古琴上律制用的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如果直接使用这种调音器,将七根弦的散音调成十二平均律的CDFGAcd,所弹出的曲子既不是三分损益律或纯律,也不是十二平均律,而是一种琴没调准的状态(因为琴的泛音和按音所用徽位的关系,即使散音按照十二平均律去调准,所弹出的泛音和徽分准确的按音,也并非全是十二平均律的律准)。现在有些调音软件是按照三分损益律来校准七根弦的散音,这种是可以的,但往往这些软件设计的音准要求不是太高。

散按相和调弦(不推荐)

一、定五弦,不松不紧为度。如需要标准音高,可以用调音器将五弦散音定为A2(110Hz)

二、定七弦,使七弦散音与五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定四弦,使四弦九徽按音与七弦散音等高。

四、定六弦,使六弦散音与四弦十徽按音等高。

五、定三弦,使三弦九徽按音与六弦散音等高。

六、定二弦,使二弦九徽按音与五弦散音等高。

七、定一弦,使一弦九徽按音与四弦散音等高。

每调一弦都是一散一按相和,两声如“仙翁”之音,这就是传说中的“仙翁”调弦法。此法依赖于按音取位的准确,也有一定不足。

泛音调弦(推荐)

一、定五弦,不松不紧为度。如需要标准音高,可以用调音器将五弦四徽泛音定为A4(440Hz)。

二、定七弦:使七弦九徽泛音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三、定四弦:使七弦七徽泛音与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

四、定六弦:使四弦十徽泛音与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五、定三弦:使六弦七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六、定二弦: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七、定一弦:使四弦七徽泛音与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用泛音调弦操作简便,音高相对稳定,最容易调准,所以现在一般都使用泛音来调弦。

在正调基础上,通过收紧(“紧”)或放松(“慢”)某根弦,改变宫音位置和弦间关系,就得到了新的弦式。

正调转其他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慢宫为角法”,即慢正调第三弦宫音一律,使它成为新调中的角音,产生新的一调“慢角调”;其二:“紧角为宫法”,即紧正调的第五弦角音一律,使它变为新调中的宫音,生成新调“蕤宾调”。

 

慢角调

在正调基础上慢三弦,使其降低一律,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所慢为角弦(三弦又叫做“角弦”),所以称“慢角调”。

一至七弦音名近似于 C、D、E、G、A、c、d,唱名是1235612。十二律名为黄钟、太簇、姑冼、林钟、南吕、清黄钟,清太簇。音名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因为一弦宫音为黄钟,所以又称“黄钟均”。1=C,C调。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秋风词》《风雷引》《忆故人》《龙翔操》。

蕤宾调

在正调基础上紧五弦,使其升高一律,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一至七弦音名近似于C、D、F、G、♭B、c、d,唱名是2356123。十二律名为黄钟、太簇、姑冼、林钟、无射、清黄钟,清太簇。音名为“下商、下角、徵、羽、宫、商、角”。因为五弦宫音为无射(读音为“异”),称为无射均。1=♭B,♭B调。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阳关三叠》《欸乃》《潇湘水云》。

慢宫调

在正调基础上慢一三六弦,使其都降低一律。先慢三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再慢一弦,使一弦十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再慢六弦,使六弦七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一至七弦音名近似于 B、D、E、G、A、b、d,唱名是3561235。十二律名为倍应钟、太簇、姑冼、林钟、南吕、应钟、清太簇。音名为“下角、下徵、下羽、宫、商、角、徵”。因为四弦宫音为林钟,称为林钟均(若黄钟为一弦则四弦为夷则,故此又称夷则均)。1=G,G调。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挟仙游》《获麟操》。

清商调

在正调基础上紧二五七弦,使其都升高一律。先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再紧二弦,使二弦九徽泛音与五弦七徽泛音等高;再紧七弦,使七弦九徽泛音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一至七弦音名近似于 C、♭E、F、G、♭B、c、♭e,唱名是6123561。十二律名为黄钟、夹钟、仲吕、林钟、无射、清黄钟、清夹钟。音名为“下羽、宫、商、角、徵、羽、少宫”。因为二弦宫音为夹钟,称为夹钟均。1=♭E,♭E调。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捣衣》《秋鸿》《春山听杜鹃》。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故宫藏琴曲《秋鸿》图谱)

以上五种弦法中,五声音阶的各音按顺序在七根弦上轮换位置,分布非常有规律。以下四种弦法则不合此规律,比较特殊:

慢商调

在正调基础上将二弦降低二律,与一弦音高相等,一至七弦为5512356。调弦时使二弦七徽泛音与一弦七徽泛音相等即可。

代表曲目是《广陵散》。以前有一种说法:“古人以一弦象征君主,二弦象征臣子。将二弦调到与一弦相等,即“以臣凌君”之意,和《广陵散》表达的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是契合的”。从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广陵散这种调弦法更多的是为了一二弦同时做出“双音”的效果,来加重渲染气氛和情绪。

黄钟调

在正调基础上紧五弦一律,慢一弦二律。先按蕤宾调调弦法紧五弦,再慢一弦,使一弦九徽泛音与三弦七徽泛音相等即可。一至七弦为1356123。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龙朔操》等。有异域音乐色彩,有人称之为“胡笳调式”。

凄凉调、楚商调

在正调基础上紧二、五弦一律,一至七弦为2456123。参照清商调调弦法即可。

用此种弦法的曲目有《离骚》《泽畔吟》《屈原问渡》等,来源或许与古代楚地音乐有关。

侧商调

在正调基础上慢三、四、六弦一律,一至七弦为♭7123561,用此种弦法的曲目仅见宋代姜夔所作琴歌《古怨》。

先按慢宫调调弦法慢三、六弦,再慢四弦,使四弦十徽泛音与六弦九徽泛音相等即可。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借调侧弄

在实际演奏中为了方便,省去调弦步骤,有时候琴家会借用正调的定弦来弹奏别的弦式的琴曲。这在古琴演奏中称为“侧弄”。这时虽然琴弦的松紧没有变,但各音的位置已经全部改变了。

比如,《秋风词》是慢角调,照理应该将三弦降低一律来弹。但为了省事,琴家不降三弦,直接借用正调定弦,将用到三弦的指法修改徽位弹出。这时七根弦的音阶不是5612356,而是1245612。这就是谱前所注“慢角调借正调,作黄钟均侧弄”的意思。

怎么样,学会调琴了吗?一开始感觉有点复杂不要紧,多练练就会发觉其实套路很简单。收藏备用吧。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学琴必藏——古琴常用定弦法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怎么听懂音乐,尤其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是许多人的疑问。对于古琴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古琴曲大多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古曲,加上它独特的音色和技法,如果没有解释引导,或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那接受起来很容易遇到障碍。

经常有人偶然被琴弦上一两个单音吸引,喜欢上了古琴。可当他们想接近和深入时,就遇到了这种障碍,于是犹疑起来,甚至望而生畏,止步不前。

1959年,査阜西先生受邀向中央歌舞团民乐队讲《琴曲之理解与欣赏》。在提纲中他提出了理解琴曲的四个字:音、节、物、体。在这里作一摘录并略作解释,希望能帮到有困惑的朋友。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是知传统琴曲正以其来自各代之各方,故曲各异趣,同曲殊风。能一曲或数曲,不能尽琴之道。

古琴传承和流变的历史悠久,至今有三千多首不同的曲谱存世。它的风格和特色非常丰富,用一两种类型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多看,多听。

异中有同。何同?曰:“有音,有节;有物,有体。”

尽管各有相异,但琴曲还是有相同的规律:“音、节、物、体”。

音求准,准求律。泛、散决于弦之合律,木声则决于耳之知律,以绰注取高峰,以曲意、曲词定绰注,吟猱上下活其机,以适“物”。

“音”是指音准,这是乐曲成立的基石。首先,泛音、散音靠琴弦的准确校准,按音则靠耳朵捕捉正确音高;更进一层,音的滑行、余韵的变化要根据歌词声调和曲情的需要确定方向、程度。这也属于准确性的要求。

节求匀,匀于时。以疾徐活其机,以适“物”。综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法以适物,琴道尽矣。

“节”指节奏变化,要求“匀”。可以理解为:节奏变化要符合人的心理机制,要合理、恰当、自然而不突兀、怪异。节奏的因素不限于强弱、速度,而是包含了十六个方面,要求是很高的。这里引用了明代古琴家冷谦提出的“琴声十六法”。最后再次强调“适物”,一切变化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物谓言之有物。今言“内容”或曰“主题”,以赋成,或以比成,或以兴成,或兼之。识“物”始于接触、熏染,养于习惯、熟悉,乃能致共鸣而享乐。琴曲必有鲜明曲名与解题;琴歌之曲词必合于曲名,盖传统如此,无名实不符之琴曲。

“物”就是主题。“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比,借他物类比此物;兴,以某事引发此事。古曲都有曲名和解题,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一定要符合主题,这是古人作曲记谱的传统。所以,从标题入手去理解琴曲,是现代人听懂古曲的一条捷径。

体谓奏之成章。今言“曲体”,或曰“曲式”,犹文章之有起承转合,以段分之。小曲二三段者不须成章,四段以上,往往异式复奏(或异准、或异声、或重复、或异速、或变奏),可使一曲前后呼应,主题一再突现,尽缠绵之极致,故分段亦常各有其名,如续长歌绮赋,自然一唱三叹,身入异境。

“体”就是脉络结构、起承转合,主要用分段的方法安排。小曲不分段或分段少,用句子作铺排;大曲各段之间,用各种手法使主题乐句变化、再现,让“物”的形象完整、鲜明。道理还是和写文章的结构相似。

音、节、物、体四个字,把琴曲的技法、形式和内容都涉及到了。实实在在,简单明了,毫不神妙玄虚。有了这把标尺再去听琴曲,就不会再一头雾水,茫然无绪。如果以此入手,慢慢体会、联想,积累,乃至亲手弹琴,那么成为真正“知音”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原文摘自《査阜西琴学文萃》

封面:査阜西和学生们)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附全文:

琴曲之理解与欣赏

谓琴“难学易忘不中听”,或讽刺劣师之语耳。谓“知音难得”,则自古即然。此谓自接触至熟悉而至共鸣不易也。

殊方异俗,同一民族即各有其趣。何况我国经几度混血,音乐形式与风格更自不同。自唐末宋初起,学者判乐为雅、俗、胡三大类。陈旸将琴列入雅俗两类,实则琴俗存雅亡。谓雅者冀复古耳。但自汉时琴入俗以后,实未尝还雅,两千年来雅琴即俗琴耳。

殆因其为汉民族自有,保守性强,抵抗新声往往较欠(《唐书》——弹琴家犹弹楚汉旧声),而技法大体则两千年如故(汉俑)。

但旧声在清初亦止于楚汉,未闻远至周秦;而其本身在历代创作改编迄无宁日,则琴固又自有其新声;新声之源泉不能不来自时代生活,是亦发展也。故谓其保守性强,又只能证明其发展乃基于传统,不亦贵乎?

就演奏形式(或方法)言之,技法形式历两千年不变,似乎极保守之能事,然而其不变者拨弹抑按而已。拨弹抑按本身实又变动不居,此各代指法不同可为证也。是亦发展也。

汉魏集指法之名,六朝隋唐因而制谱,此琴曲得传之故。古谱之存,指法之集,遂使各代之曲有可能复生。今时乐家集各地之曲,琴家则自来集各代各地之曲,此琴家往往风格不专之故(自琴家言之,专则狭矣)。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是知传统琴曲正以其来自各代之各方,故曲各异趣,同曲殊风。能一曲或数曲,不能尽琴之道。

异中有同。何同?曰:“有音,有节;有物,有体。”

音求准,准求律。泛、散决于弦之合律,木声则决于耳之知律,以绰注取高峰,以曲意、曲词定绰注,吟猱上下活其机,以适“物”。

节求匀,匀于时。以疾徐活其机,以适“物”。综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法以适物,琴道尽矣。

物谓言之有物。今言“内容”或曰“主题”,以赋成,或以比成,或以兴成,或兼之。识“物”始于接触、熏染,养于习惯、熟悉,乃能致共鸣而享乐。琴曲必有鲜明曲名与解题;琴歌之曲词必合于曲名,盖传统如此,无名实不符之琴曲。

体谓奏之成章。今言“曲体”,或曰“曲式”,犹文章之有起承转合,以段分之。小曲二三段者不须成章,四段以上,往往异式复奏(或异准、或异声、或重复、或异速、或变奏),可使一曲前后呼应,主题一再突现,尽缠绵之极致,故分段亦常各有其名,如续长歌绮赋,自然一唱三叹,身入异境。

琴曲各有其宫、均、调、音。宫与均源于律,用于合乐、和歌,与他乐同,可不论。惟调与音须另作理解。调者弦法也,今言“定弦”;音者韵脚也,今言“调式”。皆为适物而设。《广陵》慢商以发雄响,《离骚》变徴以著凄凉,不可视三十六调皆俗艺奔放之故;而商角同用,宫逐羽音之妙用,亦不可尽以泥古而抹煞其功用也。

从六朝迄清中叶,琴家学于爱好,养于贫困,精于坚持。稍成于琴师中成为清客,大成为待诏。琴人在封建社会中,亦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规律。但自封建社会没落,“琴弹不出富贵寿考”,水平遂低。解放后,党扶掖下渐苏,似尚未复原,余能想象琴之深境,仰止而已,未尽能也。

中央歌舞团约余向民乐队讲《琴曲之理解与欣赏》,作上记供提纲。

1959年6月23日灯下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听懂古琴曲的四字秘诀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文物局、北京音协和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展览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展出,展览期间,四张传世老琴与北京观众见面,年代为”宋、元、明”三朝。应来参观观众广泛要求,并经过藏家们的同意后,在本次展览上现身的四张古老之琴,于9月28日举行”古代琴韵——四朝古代老琴抚奏专场”。

 

出场的古琴有如下四张:

之一:”飞鸣吟”琴,宋代,仲尼式,刘少椿先生旧藏,琴轸曾为杨宗稷先生当年所用之宝轸。

之二:”泠然”琴,元代,仲尼式,马俊昌先生藏,岳山承露等部件为紫檀木制,琴面通体蛇腹断间牛毛、流水断。

之三:”天籁”琴,明代嘉靖年间制,颐和琴社邸聆桐先生收藏,朱砂胎,紫檀配件,此琴曾为清代广陵派四大琴僧之一雨山和尚珍藏。

之四:”无名明琴”,明代,连珠式,国家画院古琴社社长周通生先生收藏。

 

琴家们打开展柜,取出展柜中的老琴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琴家们在理弦调音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雅集上的老琴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杨时百先生用过的玉琴轸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琴家摆放老琴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雅集开始

 

雅集节目顺序:

1、《潇湘水云》邸聆桐——明代.天籁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2、《平沙落雁》周通生——明代.连珠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3、《山居吟》吴寒——金聲鐵琴(复制品)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4、《梅花三弄》韩杰——元代.泠然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5、《普庵咒》郭怀瑾—-元代.泠然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6、《流水》杨青——宋代.飞鸣吟(刘少椿旧藏)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7、《枉凝眉》孙宁 杨青——现代.红楼琴韵(王立平藏)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现场观众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演出琴家与部分观众合影留念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传世老琴鉴赏雅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活动报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七夕,欣赏一下古琴版的《鹊桥仙》

80年代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鹊桥仙》,讲述的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二人终成眷侣的爱情故事。其中的主题曲是由著名女作家霍达老师作词、电影乐团团长高潮先生作曲、著名古琴演奏家孙贵生先生用古琴配器。

霍达老师的词作是基于词牌“武陵春”格律,词意也脱化自李清照的同牌词句。

歌词如下:

 

孤馆寒窗风更雨,欲语语还休。昨日春暖今日秋,知己独难求。四海为家家万里,天涯荡孤舟,昨日春潮今日收,谁伴我沉与浮? 

连夜风声连夜雨,佳梦早惊休。错把春心付东流,只剩恨与羞。风雨摧花花何苦?落红去难留,春暮凄凄似残秋,说不尽几多愁。 

张弦难诉相思意,咫尺叹鸿沟。花自飘零水自流,肠断人倚楼,夜夜明月今何在?不把桂影投,关关雎鸠恨悠悠,一般苦两样愁。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鹊桥仙》,是由孙贵生先生移植演奏的。演奏用琴是今虞琴刊上记录过的著名宋琴–“辩梦”。

 

k

古琴:孙贵生  箫:朱润福 伴奏:中国电影乐团

七夕,欣赏一下古琴版的《鹊桥仙》

孙贵生先生演奏“辩梦”琴

 

七夕,欣赏一下古琴版的《鹊桥仙》

宋琴 “辩梦”

 

孙贵生先生这首《鹊桥仙》的移植创作和配器,堪称古琴移植的经典,其中古琴指法编配合理,用古琴上中下三准、泛散按三种音色,以及各种组合指法的音效特点,充分展现了古琴的风貌。移植歌曲到古琴,应当充分发挥古琴乐器的特色,各个音区,各种指法要有层次有变化的使用,避免单一的一种指法简单重复旋律。

对比一下二重唱版的

 


 

附网友Knowall对这首歌词的解析

 

孤馆寒窗风更雨  欲语语还休

 前句化自李易安《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中的“潇潇微雨闻孤馆”。

 “欲语语还休”典出辛稼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昨日春暖今日秋  知己独难求

 四海为家家万里  天涯荡孤舟

 “孤舟”典出柳宗元《江雪》:“孤舟衰笠翁”。

 昨日春潮今日收  谁伴我沉与浮

 

上篇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孤”和“独”。从“孤馆”到“知己独难求”。因此而“荡孤舟”,不由最后感叹:“谁伴我沉于浮”。“孤馆”和难求知己; 荡孤舟和沉与浮, 语义相关,逻辑相扣。是难得的佳句。

 

 连夜风声连夜雨  佳梦早惊休

 错把春心付东流  只剩恨与羞

 风雨摧花花何苦  落红去难留

 整句可在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找到源头。

 春暮凄凄似残秋  说不尽许多愁

  “说不尽许多愁” 化自李易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中篇以风、雨为主线,详写女主人公的 “恨”与“羞”。 风声、雨声历来在古典作品里有不祥的象征含义。此处不仅说到风雨的象征含义,更是具体化地点明风雨的实际效果: 花何苦, 以至落红难留。正是这风雨声,把暮春渲染得似残秋一般。反映的是女主人公心情的残秋感。自然,会有许多说不尽的“愁”。

 

 张弦难诉相思意  咫尺叹鸿沟

  此处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 

 花自飘零水自流  肠断人依楼

 前句直接出自李易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后句从李易安《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肠断与谁同倚”。

 白居易《长相思》中也有“月明人倚楼”句。 

 夜夜明月今何在  不把桂影投

 “桂影”用的是嫦娥的典。

 关关雎鸠恨悠悠  一般苦两样愁

 关关雎鸠乃《诗经▪关雎》中名句。“恨悠悠”典出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两样愁”应该是从李易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化出。

 

下篇是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开首便是司马求文君的典故,表达男主人公的心情。次句从易安词中化出,表达的是女主人公的期盼。“桂影”自然用的是嫦娥的典,“关关雎鸠”更是男女情爱的经典表述。 

 

纵观此篇歌词, 几乎处处用典,却不显堆砌。盖因用典中常出新意。

 

这首插曲的歌词,实际上是用了《武陵春》的词牌填的词。我们在上文的分析中,看到作者用了不少易安词的典故。仔细阅读的话,可以看到,这篇武陵春,甚至是用了李易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变体。

 

 

 

 

七夕,欣赏一下古琴版的《鹊桥仙》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七夕,欣赏一下古琴版的《鹊桥仙》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

听査阜西说“古琴好声音”

按:古琴既是乐器,又是漆器、文玩和艺术品,年岁久远的,还是古董。欣赏古琴可以从制作工艺、形制结构、音色特点、书法铭刻、流传历史等各方面去看。而对于弹琴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音色。古人认为琴的音色特点有“九德”,分别为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以文字形容声音,本身就十分抽象,归结为九个字,那真是高度概括,不易琢磨。现在的琴人,对于古人这种说法,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别着急,我们来看看查阜西先生的解释。

 

听査阜西说“古琴好声音”

 

古琴的常识和演奏 · 古琴的音色

 

由于古琴的弦数比较多,而七条弦的长度又一律相同,宣声(弦的发音长度)在弦乐中特别大,共鸣槽又较多,龈岳又都在槽边而不在槽上,所以它能发出良好的音色。按照传统的说法,它的音色要备具“九德”:

第一德是要“奇”,这包括泛音轻快(轻)、散音透澈(松)、按音清脆(脆)、走音平滑(滑);

第二德是要“古”,要求“淳淡中有金石韵”,也就是要求“清浊适中”,拿现代的话来讲,是要发出来的声音不太尖锐,也不太钝拙;

第三德是要“透”,这是指琴材的胶汁和造成琴之后琴本身的胶和涂髹的胶、漆都已干透,音响中不再有突出胶漆的杂音,才能纯净,因此古琴家要得几百年前乃至千年以上的琴(古代解释“透”的原文是“岁籥绵远,胶漆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

第四德是要“静”,这是指琴面上(即全部指板上)左右前后弧度平正,在任何一点都不起㪇音(砂音)和飒声(飘起的尖声);

第五德是要“润”,要“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第六德是要“圆”,要“声韵浑然不破散”;

第七德是要“清”,要发出来的音容易听得清楚,即是不杂副音或少杂副音(原文是“谓发声犹风中铎”);

第八德是要“匀”,要七条弦的散音(空弦音)和十三个徽位上的按音泛音的音色都统一而各不发生差异;

第九德是要“芳”,弹大曲时,发出的音响要前后统一,音量音色自始至终都不改变(原文是“愈弹而声愈出,无弹久声乏之病”)。

但是九德具备的琴是很少的,一般的古琴能有静、透、圆、润、清、匀就算是好琴了。

(摘自《査阜西琴学文萃 》)

 

怎么样,看完之后,您心目中的“古琴好声音”是不是更清楚了呢?最后送上明代《太古遗音》中的“九德”原文,看一看古人的原话吧:

听査阜西说“古琴好声音”         (摘自《琴曲集成》第一册,

中华书局2010年版)

听査阜西说“古琴好声音”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客服微信:yiheqins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听査阜西说“古琴好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

从“欲罢不能”看查阜西的雅俗观

《梅花三弄》这个曲子,耳熟能详,似乎已成琴人居家旅行老少咸宜之必备。甭管正式雅集,还是闲聚聊天,要说不会《梅花》,你都不好意思说自个儿学过古琴。

究竟梅花这曲子有多招人喜欢?查先生说了,“欲罢不能”。

欲罢不能这个词儿,哪来的?当然不是查先生的杜撰。

 

将古琴曲分段并加上小标题,是古代记谱的传统。

明代《神奇秘谱》中提到的《梅花三弄》,就有这么十个小标题:

“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里对《梅花》的标记略有不同。

“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霄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落梅花;十、欲罢不能。”

俩小例子,有同有异。皆是以物起兴,继而声景交融,最后抒怀传情。读来如四言小诗,兴味盎然。可以看出,虽然中间有理解上的不同,但在尾声这段,均标为“欲罢不能”。

 

究竟这四个字,作何深解?查先生在读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的《琴史•桓谭传》时,有所恍悟。书中记录东汉经学家、琴师桓谭说过的一段话:

“吾志乐听音终日而心不足,由是察之,深入其旨,则欲罢不能;不入其意,则一过而已。”

桓谭做过掌乐大夫,不满足于那些徒具形式、内容空洞的宫廷“雅乐”,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查先生深切理解并赞同桓谭的理论,他认为音乐应当具有切实的内容,这样才能感动听者,使人“欲罢不能”。

不过,当时大司空宋弘(字仲子)可不这么看,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他严厉指责桓谭的音乐思想,说他“进郑声以乱雅颂”,上纲上线地批评他扰乱了高雅音乐的秩序。

查先生对宋弘这个做法不以为然,他用了一个“诬”字,为桓谭在宋仲子面前“平反”,明确表示了立场,并提出要“降心从俗”。

 

“降心从俗”这四个字,很有意思。从孔子批郑声,到清代戏曲的“花雅之争”,中国音乐的雅俗之辨,自古以来就未平息过。

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高古时期音乐是不分雅俗的。自周以后,因教化等级等因素,“雅俗”雏形确立。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两者的争辨一直比较激烈,但许多时候雅乐也不断地从“俗乐”中汲取营养。雅俗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并不那么分明。

魏晋时期的嵇康写过一部《声无哀乐论》,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讨论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文中提出,音乐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之分,一切在于听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雅俗的感受,最终还是在于人本身的认识。假如一定要把“雅俗”割裂开来,一味追求“雅”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表现力,往往使雅乐过分高冷,陷入空洞无物的境地;而言之有物、真正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却要被宋弘等人以雅俗之分扣上“乱雅”的大帽子。这就难怪作为文人鼓琴之代表人物的查阜西先生,这次要站在桓谭这一边了!

 

从“欲罢不能”看查阜西的雅俗观


附原文:

“欲罢不能”

 

琴曲《梅花三弄》末段之小标题,各谱均为“欲罢不能”,多年未知其何意,亦未知其出处。

偶读朱长文《琴史•桓谭传》,谓谭尝曰:“我志乐听音终日而心不足,由是察之,深入其旨,则欲罢不能;不入其意,则一过而已。”并极言感染之深耳。

谭之新论最现实而进步,于音声亦然,最能“降心从俗”。何故宋仲子遂以“郑声要君”诬之耶?

     1956年10月8日

( 摘自《査阜西琴学文萃》)

 

 

从“欲罢不能”看查阜西的雅俗观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微信搜索:taiguyihe

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从“欲罢不能”看查阜西的雅俗观

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

徐立孙,还是徐立荪?

编者按:

徐立孙(1897-1969),名卓,字立孙,号笠僧。江苏南通人。梅庵派古琴大师,梅庵琴社创始人之一;崇明派琵琶代表人物之一。

经常见到徐先生名字被写作徐立荪,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写法呢?转发严晓星先生的一篇文章,帮大家了解正确的写法。

徐立孙先生抚琴


弦边漫语之一:徐立孙,还是徐立荪?

作者:江东

小序

    周集的时候,朋友们在弹琴,只有我在闲扯,漫无边际。这就是“弦边漫语”的由来。就当是给朋友们助兴。

徐立孙,还是徐立荪?

     十年前,我还在地方志办工作。方志里有许多地方人物的小传,有一天,听见一个同事在叫:“徐立荪,应该有个草字头!这里弄错了,补上!哪有人名字里有个 ‘孙’字的!”我当然早就是古琴迷了,可还没关心到那么细,没去多想。后来《南通市志·人物》里,用的就是“徐立荪”。

  

    岂止是《南通市志》呢?如今翻开《中国音乐词典》,就有“徐立荪”的词条,“老八张”里,只有徐立荪,没徐立孙,绝大多数书上提到徐先生,用的也是“荪”。若写作“徐立孙”,别人只当你写了错字。前年《中国古琴》报约文章,我把《王燕卿任教南京高师时间考》给他们,等拿到报纸一看,所有的“徐立孙”全部被改成了“徐立荪”!还是这家报纸,介绍CD《梅庵琴韵》,不顾CD封面上写的是“徐立孙”,也很认真地改成了“徐立荪”——真够难为他们的,平增了许多编辑量。

  

    同样有趣的事情也发生在朋友之间。比如和朋友通信,提到徐先生,朋友就小心地问我:“孙上是不是少了个草字头呢?”于是免不了解释一番。这位朋友不是琴界人物,也就罢了。有时候与琴人通信,我偶尔会预先解释一下,不过,对方也总是改不过来——这我就没办法啦!

  

     有好几次我看到徐先生的一位学生、不在南通的一位当代“大师”提到徐先生,也是加草字头的,总想,也许他是遇到了和我遇到的一样的编辑罢。后来,我看到一张徐先生修过的琴上有这位“大师”的父亲的题跋:“公元一九五四秋月徐立荪重修……”这才明白,原来也是“渊源有自”啊,于是,无语……连徐先生的学生尚且如此,实在怨不得他人啊。

                                       

    现在就来从传统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必须是“徐立孙”,而不是“徐立荪”。这就先需要从传统的“名”“字”的关系说起。

  

     古人的名、字是有密切关联的。一般来说,主要无非是意思相近或者相反,而最常见的,多为相近。比如关羽,字云长,有了羽才能飞得高,才能到云层;赵云,字子龙,古云:“云从龙”;曹操,字孟德,操守和德行,意思也很接近;张飞,字翼德,翼就是翅膀,没翅膀怎么飞?相近,有近到几乎重复的,比如,李白字太白,胡适字适之,马浮字一浮。相反的,与下文无关,暂且放下不表。

  

    汉代以后,古人的两个字的字开始多起来,到了后来,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两个字组成的。有时候,字里面只有一个字对应名,另一个字与名并无对应关系,大概属于补充音节。这个字,有时候是个虚字,比如胡适之的“之”,有时候表示排行,比如曹孟德的“孟”,有时候是修饰性质的褒义词,比如张翼德的“德”——但不会某个实物的称呼。

    徐先生名为“卓”,与“立孙”中的“立”字明显存在对应关系。如果作“立荪”,“荪”是一种草,是实物,它对应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既可以写成“徐立孙”,也可以写成“徐立荪”,古人写名字没那么严格的,经常故意写其他的字代替。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也有很多实例,但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人除了字,还会取号。字和名相对,是非常严格的,绝对不可以写别字,而号则宽松得多,可以任意取。有时候,文人爱玩点儿文字游戏,会取个和字读音相近的号。比如徐立孙先生有个号“笠僧”,懂南通话的朋友都知道,“笠僧”和“立孙”在南通话里的读音是完全一样的,而且,“笠僧”的意思是戴着斗笠的和尚,多有趣的形象,不是吗?但无论如何,“笠僧”只是他的号,不是字。

    写成“徐立荪”,就是错字。别无可说。

                                       

    记得十年前刚拜会徐先生的哲嗣徐霖先生,他就用力地说:“我父亲的‘孙’字,是没草头的!那些有草头的,都是错的!他一辈子没用过有草头的孙。”

    他说得没错。我看到大量徐先生的手稿,他从来没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徐立荪”。我还见过他用的几枚印章,有“立孙”,绝对没有“立荪”。这算是实物证据吧。

  

     至于那位同事的质疑:“哪有人名字里有个‘孙’字的!”我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反驳他。比如,有位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也做过不小的汉的钱稻孙,翻译过林谦三先生的《东亚乐器考》,也许喜欢音乐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再如,前几年刚去世的著名哲学家陈岱孙先生,还有,民国时的古琴家郑颖孙先生。

  

     最有意思的,前年我读《胡适日记》时,发现了当时有位教育厅的公务员叫沈立孙,这回和徐立孙可接近了。前几天翻看南京高等师范(徐先生就是这里毕业的)的学生名录,忽然发现这位沈先生竟然还是徐先生的同学!过去的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规律可循的,重复是很正常的事。我另外还见过有个画家,也叫什么“立孙”呢。

  

    还记得,当初听了徐霖先生的话,就问:“那为什么大家都写成有草字头的呢?”他说:“我父亲是很豁达的人,大家都那么写,也就随他们去了。”我想想也是,总不成一个个地对人家说“你写错啦”吧。真够傻的。

    我这里拿钱稻孙、郑颖孙举例子,其实,也看到有人把他们写成“钱稻荪”“郑颖荪”了。难怪,和琴沾边,文人嘛,总觉得“荪”字风雅一点。

                                       

    我曾经想追溯一下,最早把徐立孙写成徐立荪,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当然只是尽可能早的追溯,而且是有实物证据的追溯。

  

    我一直以为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最后查阜西先生写给郑颖孙的信里提到“徐立荪”,是最早的。这几天在看一位南通老教育工作者、也是徐先生的同学的日记手稿,发现在1931年,已经有这个写法了。

    我觉得,在影响比较大的古琴书籍里,错得比较冤的,有以下几处:

    张子谦先生的《操缦琐记》、查阜西先生主编的《幽兰研究实录》,都是一开始写成“徐立孙”,写着写着,渐变了……

  

    1959年版的《梅庵琴谱》,最前面有个省音乐家协会的出版说明,全部写成了“徐立荪”,而后面的正文,全都写对了。出版说明和正文的字迹不一样,我猜,那是徐先生交稿后,省音乐家协会自己加上去的,徐先生不知道……

  

    查阜西先生的《溲勃集》(油印本,其中主要部分已经印成了《查阜西琴学文萃》)里,多数地方写成“荪”也就算了,可有一篇《徐立荪自传》,抄录了徐先生自己写的音乐简历,也写成“荪”,当然不会是徐先生就这么写的,我也觉得有点冤……

  

    

其实最冤的,还不在“孙”“荪”之别,而在竟然有人把徐卓、徐立孙(荪)当成两个人。比如我就看到网上说,徐卓、邵森之后,徐立孙、邵大苏继之而起,振兴梅庵琴派。说得煞有介事。到这里只好说一声“呜呼”了。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名称国图艺术中心系列讲座(古琴)之廿三:七弦辨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时间:2018年2月3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北京国图艺术中心K栋

讲座主题:七弦辨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主讲人: 孙贵生 

主持人: 石骅 

主办方: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

 

即日起国图音乐厅售票处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凭身份证领票,限量100张,每人限领1张,领完即止。

领票时间:9:30——19:30

咨询电话:010-88544777/4778

【公益讲座 免费领票】

 

讲座内容简介

      中国古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琴曲相传有三千多首,古人在创作这些琴曲的时候是否已经掌握了成熟的作曲规律?是否已经有意识的在运用各种创作手法?我们今天在打谱按弹的时候是否能够找到并应用这些规律呢?

 

      孙贵生先生在自己六十余年的琴学研究实践中,发现中国传统音乐是有成熟的理论体系的。通过对古琴曲的分析与打谱研究,认识到了古人在创作这些琴曲的时候是遵从了律学、曲式曲体结构、使用不同创作手法而完成的。在美妙的旋律背后通过对音乐理论的研究,发现其中别有洞天,妙处层出不穷。

 

      本次活动孙贵生先生将对一些古琴曲的曲式、曲体进行解剖分析,以及把自己在打谱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做一次分享,通过古琴一窥中国传统音乐的成就。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讲者简介

孙贵生

一九三七年生于上海市  古琴、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

一九五四年师从洞箫名家孙裕德及江南丝竹曲笛演奏家马祺生专习笛、箫。

一九五六年担任新影乐团管乐部部长(后改为中国电影乐团),期间录制影视剧配乐如87版《红楼梦》等数百余部。

一九五七年师从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习琴,授《鸥鹭忘机》、《潇湘水云》、《洞庭秋思》、《渔歌》等曲,十年不断。期间又受教于张子谦先生、吴景略先生等。

一九六零年师从著名律学家潘怀素先生学习中国音乐理论,攻音律学。

至今一直操缦打谱研究琴学寒暑不辍。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七弦辩梦》孙贵生古琴曲集——

孙贵生先生著作:七弦辨梦 · 孙贵生古琴曲集(本专辑是孙贵生先生集六十年琴乐之精华,第一次以个人专辑形式录制、整理与编写的古琴曲集,孙贵生先生拥有老一辈琴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本套专辑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与校对,历经七年有余。

(专辑由音频、视频、琴乐论述三部分组成)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孙贵生先生采访视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签售微店购买限量签名珍藏版

 

 

颐和琴社   传统古琴传习 七弦清音 颐心养和

微信公众号:颐和琴社

微信搜索:taiguyihe

客服电话:13260331817

客服微信:yiheqinshe

古琴讲座《七弦辩梦-中国古琴曲式曲体探微及打谱实践》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琴社公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颐和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