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2016年10月15日,“秋籁”雅集在仰玉轩成功举办。琴友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丝弦琴主题研讨受益颇多,雅集演出非常成功。下面为大家带来一些雅集活动的报道

  活动中著名画家、斫琴师朴云子先生梅庵琴家周通生先生、古琴文化网邸聆桐先生分别就古琴艺术特别是传统丝弦琴的相关知识为大家带来了内容丰富的讲座。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席间北京琴友会邢姝女士以及诸多琴友带来了高水平的古琴演奏。《梅花三弄》《醉鱼唱晚《流水《平沙落雁幽兰潇湘水云》等一曲曲悠扬的乐曲,令人流连忘返。琴友演奏水平之高,着实令人赞叹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琴友们饶有兴趣的了解【太古正音】以古法斫制的传统丝弦琴,很多琴友表示对于传统丝弦古琴听闻甚多,但始终无机会触摸实物。经过此次体验,感受到传统古法丝弦琴与普通钢弦的音色差别,手感差距甚大。此次雅集,体验到了传统丝弦的魅力,收获颇丰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此次活动特别感谢仰玉轩主人董姐和朱哥的大力支持后续我们将陆续组织各类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也欢迎琴友集思广益。如有更多、更好的活动创意与策划,请立即告诉我们吧 (微信:dilingtong)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始发于:『雅集』丙申年秋籁雅集报道

蒹葭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秋籁』丙申年秋季古琴雅集

活动信息

【时间】  2016年10月15日周六 下午15:00
【地点】  东四五条胡同西口 仰玉轩二层
【主办单位】燕京琴社 · 太古正音
【联系电话】64042771

本次雅集活动以“秋籁”为主题,让我们一起聆听秋天的声音。此次活动特邀请著名画家、斫琴师“朴云子”先生,梅庵琴家周通生先生、古琴文化网邸聆桐先生、北京琴友会邢姝女士和大家一起交流关于丝弦琴的话题。

活动安排

上半场
《传统丝弦古琴漫谈》琴友交流丝弦琴的特点、如何养护丝弦、如何演奏丝弦琴等。大家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一下传统丝弦琴的魅力。

下半场
古琴雅集

洞庭秋思
流水
梅花三弄
凤凰台上忆吹箫
平沙落雁
幽兰
广陵散
……

让我们一起聆听秋天的声音!

欢迎您一展身手

我们非常欢迎大家都来展现自己的才艺。如果您想一展身手,无论是古琴、箫、昆曲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请不要迟疑,立即告诉我们吧 (微信:dilingtong)。请大家尽早提供节目报名,这样我们好安排时间。

参与报名

*提前报名的朋友可在现场获得纪念品一份

 

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始发于:『秋籁』丙申年秋季古琴雅集

秋籁

 

 

古琴“秋籁”,唐琴,仲尼式。琴体浑圆修长,漆色深褐,断纹如冰裂。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琴底篆刻“秋籁”并“德斋珍藏”,腹内朱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曾由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叶诗梦收藏,一九八五年成公亮于济南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秋为天气,籁为音声。秋籁者,天籁也。前段时间看了梁文道介绍《秋籁居琴话》,觉得很有道理,与大家分享一下:

 

 

 

成公亮

 

 

凤凰卫视5月25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昨天我们就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的耳朵,其实早已经西化了,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人听古琴是听不懂的。比如说像我们昨天给大家放了一小段的《忆故人》,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音乐听半天,听不出它到底是个什么名堂,它到底想干吗呢?为什么我们会听不懂呢?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某种西方音乐的一种感受方式。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这本书叫做《秋籁居琴话》,作者是成公亮先生。

  成公亮先生是当代有名的古琴家,他以前在南京艺术学院教书,1997年之后,就在家闲居至今。他除了演奏古琴,也作曲,而且还出国,跟很多西方音乐界一起合作。在古琴界里面,现在他不止是一个,已经算是老一辈的琴家,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他非常的反传统,为什么说他反传统呢?我们今天就先从他怎么样来解读中国音乐的传统来开始看,在这本书里面,他有一篇文章叫做为《沉思的旋律》标题作解。

  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他做了一首曲子,叫做《沉思的旋律》,他从这首曲子里面他要出来解释一下,就是他为什么特别强调旋律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听中国传统音乐,尤其古琴,我们会觉得听不太明白——这是因为我们想听旋律。

  比如说我们现在西方流行歌曲,我们现在每天看的流行曲都有旋律,旋律如果不明显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听不明白他到底在干什么,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要那么注重旋律的,比如说西方的一些现代派的学院音乐,一样也不一定太注重旋律。

  而中国更是奇怪,比如说这里面讲到,(在)中国与旋律这个字意义相近的名词叫做曲调、音调。可是它跟旋律相比,它的意思更宽泛,没有唱词的音乐。按照西方音乐里的概念,旋律性强或者不强的旋律,都可以泛指为曲调,而中国传统音乐里面最具有特色的其实不是旋律,而是讲叫韵。韵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一个声音出现,先有声后来有韵,这个声韵的表达有着种种细微的变化,而与此紧密相伴的还有速度和音色的频繁变化。音乐的进行总是忽快忽慢,或者突然顿挫,音色上的变化和对比更多出现在,请注意,是一个乐句里面的一个音跟一个音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乐句跟一个乐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就看到这个分别了,就是我们听西方音乐,我们会注意这一首旋律的句子跟下一个句子是忽然高起来了呢,还是慢下去了呢,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中国音乐强调的是每一个音、一个音、一个音之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很注重表达一个音本身的音色变化。

  例如说,这里面就讲到,在西方音乐一个音出来,这个音就是一个音,比较平直,对不对?所以你无论唱歌也好,弹琴也好,很强调音色要统一。可是中国音乐在音的呈现的时候,有不同的头,有腹,有尾。比如说就古琴来讲的话,它会出现刹那时的头,指法中间用挫、住、抖、换等指法来表达。你看这就是中国音乐,尤其是古琴,复杂也是让我们今天很多人觉得难懂的地方。

  然后这里面又在提到,他说因为这样的缘故,古琴曲是有旋律的,但旋律大都退隐于音韵的繁复变化的背后,退隐于散暗泛不同音色的组合之中。旋律性的表达用不同的音色,或高低八度,生动表达出来,它的细微处就更加复杂了。也就是说我们把旋律理解为是一条线,高高低低的话,古琴在弹的时候,这里面因为不同指法、技法的关系,把它弹出了不同的韵出来,把它弹出不同的音色出来,因此这个旋律就变得更加模糊了。而且好像是每一条旋律线上,每一个音都上下枝蔓浮生,但是这也就是中国音乐或者说古琴音乐美妙的地方。

  然而,成公亮——我们说他比较不太传统的地方,是因为他(在)遵守了、恪守了中国传统之余,也注重旋律。他就说到:

  “我比较注重旋律,也更多注重音乐的情感投入,因为有旋律你就容易有情感投入,我弹琴很累的,人家说成老师你弹个《忆故人》好吗?他说我不要弹,我弹了以后很伤神的。”

  然后这里面就说到,跟旋律有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今天有时候我们在街上或者在某些地方听人弹古琴,你会注意到就像成老师所讲的,很多弹琴人把古谱中的一个谱字,就一个符一个字,一个字接着一个字的独立的弹出来,他根本不去想谱字跟谱字之间的关系,是强弱的关系、是长短的关系、是轻重的关系呢?还有它的音色到底是柔还是韵的关系呢,都没有,也就是说这些谱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这时候你就会忽略掉了整个乐句的构成,又忽略掉了一个乐句跟另一个乐句的关系。

  假如你关心的不止是一个音、一个音、一个音弹出来,还关注一个音、一个音、一个音之间的关系,一个句子跟一个句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你就已经会开始很关注旋律了。刚刚我们说到,中国音乐或者古琴音乐讲究一个音本身很复杂多端的音色变化,所以我们要考虑一个乐器的问题。我们乐器里面弦是很重要的,现代中国乐器已经绝大部分——我们弦乐器——都改用钢丝弦了,连古琴也是如此。可是以前古琴用的是丝弦,用丝弦变成用钢丝弦,有什么变化呢?这里面就说有一个极大的变化,巧巧的、顺利的完成了,这么大的音色革命就此过场。

  然后他就说到,钢弦好处是音量很大,但是没有传统丝弦饱满的音质和力度,缺乏传统丝弦弹奏的那种颗粒感,那种古力,尤其重要的是钢弦产生的音色,缺乏丝弦那种传统琴乐怀古之丝的极为接近人身的韵味。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成公亮先生,他自己打谱弹奏的《文王操》的开头一小部分,看一看他的韵味与旋律。

 

成公亮 《文王操》2001年用唐琴“大圣遗音”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