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桌 · 琴砖 · 琴几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古时,抚琴是士大夫的文化象征,琴桌随琴器而生,此外还有琴几、琴架、琴台,为弹奏者演绎美妙音乐不可或缺,自然也就成了颇具人文雅趣之物。

琴桌的样式在古代绘画中常常出现,由于专为弹琴而制,故工匠以琴而作,有大有小。专业的操琴者,讲究有张漂亮而又适宜弹奏的琴桌。专用琴桌一般比普通桌子短小,也相对较矮。

专用琴桌与普通的桌子的规格不同,一般比普通桌子短小,也相对较低;反之,琴凳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一般的琴桌长100—110厘米,宽40厘米,高70—72厘米。另外,也有端头处开槽(放置琴轸用)的大号琴桌。专用的琴桌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宋代赵佶的《听琴图》中所绘的琴桌,面下设有音箱,四围描绘着精美的花纹。

琴桌 · 琴砖 · 琴几

明清时期的琴桌大体沿用古制,尤其讲究以石为面,如玛瑙石、南阳石、永石等,也有采用厚木面做的。除了这些以外,更有以郭公砖代替桌面的。因郭公砖都是空心的,且两端透孔,使用起来音色效果更佳。还有填漆戗金的,以薄板为面,下装桌里,与桌面隔出3—4厘米的空隙,桌里镂出钱纹两个,是为音箱。桌身通体线刻填金龙纹图案,华丽而又实用。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桌 · 琴砖 · 琴几

  宋人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言:“琴案须作维摩様,庶案脚不碍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而身向前。【凤麟按:明曹明仲《格古要论》:“琴桌须用维摩样,高二尺八寸,可容三琴,长过琴一尺许。桌面用郭公砖最佳,玛瑙石、南阳石、永石尤佳。如用木桌,须用坚木,厚一寸许则好,再三加灰漆,以黑光为妙。佐尝见郭公砖,灰白色,中空,面上有象眼花纹,相传云,出河南郑州泥水中者绝佳。砖长仅五尺,阔一尺有余,此砖驾琴抚之,有清声,泠泠可爱。”屠隆《考盘余事》:“或用维摩式,高一尺六寸,坐用胡床,两手更便运动。高或费力,不久而困也。”】宜石面,为第一,次用坚木厚者为面,再三加灰,漆亦令厚。四脚令壮,更平,不假坫扱,则与石案无异。永州石案面固佳,然太薄,板须厚一寸半许,乃佳。若用木面,须二寸以上,若得大栢大棗木,不用胶合,以漆合之,尤妙。又见今人作琴桌,仅容一琴,须阔可容四琴,长过琴三之一,试以案较琴声,便可见。琴案上切不可置香炉杂物于前。吴自强《云山集》云“于案面作小水槽”,不必尔也。”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王世襄《自珍集》 :“惟琴几必须低于一般桌案,长宽尺寸以160厘米×60厘米为宜。开孔内需用窄木条镶框,光润不伤琴首。予正拟延匠制造一具,适杨啸谷先生移家返蜀,运输不便,家具就地处理。予见其桌适宜改作琴几,遂请见让,在管先生指导下,如法改制。平头案从此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平湖先生在受聘音乐研究所之前,常惠临舍间,与荃猷同时学琴者有郑珉中先生。师生弹琴,均用此案。”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砖】:

明清时琴学大兴,空心砖在文人中得到追捧,名之为“琴砖”,更赋文化新意。琴砖式琴桌有的用以琴事,但多数系为陈设,以示清雅。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古琴论》琴桌桌面“阔可容三琴,长过一尺许;桌面郭公砖最佳”。明文震亨《长物志 卷七琴台》:“以河南郑州所造古郭公砖,上有方胜(纹)及象眼花者以作琴台,取中空发响。”

 

 

琴桌 · 琴砖 · 琴几

图中琴桌下为柏木拐子龙纹装饰木架托,其上为汉代空心砖,河南地区产,又称郭公砖,汉代烧制的空心砖,多是皇宫的铺路砖,上有花纹,有装饰和防滑的作用,穿着木屐走在上面会发出叮当的悦耳声,古人发现以空心砖架琴,在抚琴时可产生共鸣,琴声悠扬,清音回荡,故以此作琴桌。

 

琴桌 · 琴砖 · 琴几

【琴几】:

琴几高度比一般现代茶几略高,以一个正常人双膝跪地直身时几面及腰为标准。使用的时候人或坐或跪均可。琴几一般用三块板扣合而成,两端的立板有的采用与几面成软圆角的内卷书式,有的则采用直板拼接。“柳阴分绿笼琴几,花片飞红点砚池”。黑漆琴几:(清,127X44X49厘米,琴几面部两端采用软圆角与鼓腿膨牙式的板足相联,足部内翻成卷书式,黑漆罩面,古朴大方,简洁高雅)

 

 

琴桌 · 琴砖 · 琴几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此外,可编辑任何与斫琴、学琴、买琴、藏琴有关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有问必答!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