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情舒郁 · 琴能养疾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调养的意思是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形成对治疗疾病有利的内、外环境,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和精神状况,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调养疾病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不赘言。

畅情舒郁 · 琴能养疾

琴者,情也。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 “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矣。…予友杨君…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多作《琴说》以赠其行…”。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 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 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抚琴静中有动,心静而手指在运动,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按照中医理论,指甲是经络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经络中一些主要经络的终点末梢。弹琴中不断地按摩和运动这些末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血脉,古琴不但治疗了欧阳修的幽忧之疾,还使他的手指拘挛得到治疗。他在《琴枕说》中写到:“昨因患两手中指拘 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他弹琴月余,便恢复了手指的灵活。由此可见,弹琴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做到精气神三者统一的艺术理念和中医理论强调对精气神三者的调摄,使得“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神与气,使神内藏”的养生目的是一致的。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您详细剖析古琴的制作工艺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古琴制造工艺,在传统匠作分门中,属木作类,也属漆作类。中国漆艺以大漆为主要原料,又称“大漆作”,所制物品称“漆器”,由于古琴具有先木作后漆作的漆器特性,所以古琴也属于“漆器”类。

带您详细剖析古琴的制作工艺

明中期以前,中国的木器包括以软木和软杂木类为主的家具,因材质较松软,需要保护,故底漆的制作十分考究,主要采用披麻、挂灰、打磨、走水等程序。披麻就是在木器表面用大漆作粘合剂,褙一层麻布,可以对木器起保护作用并防开裂,古琴制作传统做法也是要褙布的,所不同的是古琴褙布不是整个琴体,而是其底板、侧面及面板的边缘部分,其作用除保护琴体外,对声音也会起调节作用。

挂灰就是上漆胎,漆饰家具如同古琴一样也要上漆胎的,基本的制作以大漆调合石膏制成,考究的做法也会用鹿角灰胎,胎的厚薄家具有一定的程式,而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决定,一般来讲,木胎共鸣大,漆胎需厚,可达三至五毫米,木胎共鸣小,漆胎宜薄,一二毫米厚即可。古琴的灰胎既对琴体起保护作用,也对古琴特殊音色的形成起很关键的作用,灰胎一般要上四层以上。

打磨就是每层漆灰要基本磨平,最后一层灰胎要精磨,不但要磨平,还要注意其造型。古琴的弦路下面须通过打磨去掉刹音。灰胎经打磨后,表面会留有毛孔和砂眼,需要进行走水工艺,其目的是彻底消除胎上的毛孔和砂眼,方法是用大漆调合细灰粉制成腻子,用牛角刮子等对漆胎通体刮涂,要基本收清,干后打磨。如此数遍,到表面无毛细孔即可。

带您详细剖析古琴的制作工艺

通过以上程序底漆制作完毕,就可以上面漆了。漆器的面漆主要用大漆,但须经过加工,主要是加入桐油,入锅熬制,制成熟漆,使大漆具有流平性。如是色漆,还需调入颜料。然后以漆刷涂刷在底胎上,这样的面漆很厚,经久耐用,很多古琴的面漆制作采用此类做法。

明中期以后,以紫檀、花梨、杞梓木、榉木、楠木、红木为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受江南地区文人阶层的青睐,用品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为了彰显高级硬木家具的优美纹理和自然质感,披麻挂灰等工艺在硬木家具等用品上消失了。家具的髹漆变成直接在硬木表面打磨,然后“走水”,去除毛细孔和上面漆。但面漆如采用熟漆涂刷很厚,会掩盖硬木的天然色泽和纹理,所以一般会采用真丝团蘸生漆进行揩漆,由于漆膜较薄,容易产生“其面润滑、木理灿然”的效果。揩漆工艺也是古琴上面漆的一种方法,不同的是古琴揩漆次数远较其它木器为多。

关于斫琴所用原料与鉴别方法:

一、古琴的油漆:

1. 化学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

2. 合成大漆(腰鼓漆):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3. 传统大漆(国漆):漆质坚韧光滑,如使用传统退光法,会有种有质感的光泽。

化学漆很容易辨别,合成大漆与传统大漆一般人就很难辨别。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发现将合成大漆涂抹在传统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干不了(至少 2 、 3 个月内干不了);反之将传统大漆涂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会很快就干。也就是将合成大漆涂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块就行了),如果没干,油漆就是大漆;干了,就是合成大漆或其他油漆。

二、古琴的灰胎:

灰胎 鹿角霜、八宝灰、瓦灰 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

现在为了做旧美观,也是为了能让初学者看清,有时会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鹿角霜颜色发金黄,八宝灰就不用细说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会这样做了。

三、古琴的配件:

岳山、承露、轸池条、冠角(焦尾)、龈托、龙龈。这些都是斫琴时就粘上的,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材料, 但也有很多人将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来冒充老红木或紫檀。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识,或在焦尾下贴处用砂纸擦一下,看完后用油或传统大漆擦擦,不会影响外观的。

琴轸、雁足 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但同样也有很多人通过上色或将木材浸泡在颜色水里来冒充,辨别方法同上即可。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乐府琴”与“文人琴”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乐府琴”与“文人琴”

自伏羲,神农,黄帝,炎帝时代削桐为琴,束丝为弦之后,早期的琴和瑟同鼓,磬,钟,管,埙等一起作为祭祀之乐,在帝王祭天地时,在庙堂祭祖宗时弹奏。那时琴乐的形式多半是参与乐队,为祭歌,祭舞伴奏。同时,也在祈雨,驱瘟疫或农事活动中参与活动。后来,琴乐逐渐从宗教,农事的乐队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

较早的著名琴师在春秋时期有楚国的钟仪,卫国的师娟,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襄,郑国的师文等。汉代对琴师有个专门名称“琴待诏”,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官,像赵定,龙德,嵇文革,羊盖等都是琴待诏。还有像赵飞燕这样擅长琴乐而歌舞又好。入宫受宠做了皇后,杜夔做到魏太乐令,地位比琴师,琴待诏高。唐代赵耶利是著名琴师,北宋朱文济是著名琴待诏,南宋汪元量也是著名琴师。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如明代名琴师沈太韶。不过汉唐以降民间琴人和文人琴家辈出,琴学成就和名声影响已远远超过宫廷乐府里的琴师。

从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琴乐已经遍布民间,尤其在文人中相当流行,人诗句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还有诗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那时琴乐已经用于表达爱情,文人琴亦逐渐萌芽,而区别于宫廷的乐府琴,同时民间已有杰出的琴人,琴家出现。如传说中成连和他的弟子伯牙。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己弹琴,并且在门人弟子中提倡弹琴,把琴看作是重要的乐教,孔子云:子路鼓琴,孔子闻之,尾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在于体,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这就是文人琴的理念。

唐宋以来,民间琴家更是层出不穷,许多诗词名家如李白,范仲淹,白居易,苏东坡都是弹琴、听琴的行家,对于文人学士来说琴同书一样的重要,顷刻不离身。“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出门时书童挑的担子一头是书一头是琴。在文人琴加的诗,词,文的字里行间都溢流出关于琴的内容,琴人的交往,逸事等等。他们经常会以诗琴会友。三五知音相聚,弹琴赋诗,饮酒作画,构筑了一个气氛融洽的文人圈子,同宫廷乐府的琴师面对王公贵族的演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琴乐氛围。文人圈中的琴,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及功能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成为“琴棋书画”中一个有机环节。琴在他们中间已不是单纯的一件乐器,而是藉以涵养性情,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器。他们主张读书人要弹琴,弹琴人需读书。故而称为文人琴,以区别于乐府琴。在汉唐以降历朝历代中,文人琴始终是琴文化的主流。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林友仁的琴声》· 柴静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文 / 柴静

有一天,老颓说听一老头弹琴,当时众人稠坐,吵得很,老头目不旁逸,只顾吃黄豆喝酒。到了台上,黑暗里琴声一起,谁都不说话了。

“心里一坨坨不知道多少年的死疙瘩,被震松了。恐惧一波一波,不知所措,可是琴声不饶人,一步步紧逼,听到最紧要处,眼泪砸在胳膊上,一抬眼,离得太近了,酒气扑人,老头老泪含着,在灯底下晶光四射。 ”

《林友仁的琴声》· 柴静

这老头儿叫林友仁。

这力量不是来自于静穆,而是淮确,含住而不堕的情感。

我以前不喜欢 “古琴用来修身养性”这样的说法,所以不太听。总觉得有点装,像老颓说的,即使坐在五百里深山处,也只是“自负的骄傲而已”。

林友仁说:“他们只看到古琴是一种道器,但它首先是音乐。没有情感的音乐是音响,不是音乐。 ”

周云篷也这么说过,是生活最终变成了音乐,但是音乐并不是目的,它是没办法了。

就是这个“没办法”了。

就是这样,想念某人而生死两隔,挂念明知已逝的旧世界,没有办法了。只能打开这把古琴,这音乐里没有鼓励,也没有悲悯——谁有权利悲悯谁?连安慰都没有,安慰什么呢?有什么能安慰呢?

但琴声里都是了解。

那天看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最难做到的就是既往不恋。

因为人有感情。

有感情而不能自已,就成歌,成画,成一把琴。

曹雪芹说写红楼梦,是“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跟诺贝尔文学奖和畅销书都没有关系,只是“试遣愚衷”。艺术在我看来,就是这四个字“试遣愚衷”。

坐在那些金色大厅里的摇头摆尾的表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歌与舞本来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暮春三月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是汉乐府里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现在呢,就像林友仁说:“当它走向舞台,更多的人呆若木鸡地仰视它时,它不能给人更多的快乐了。 ”

现在都在炒古琴,他有把琴,一千多年了,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他,他说用这把琴不是因为它有历史和身价什么的,是这把琴他弹的时候能弹出自己的心情,说明这琴做得不错,经过手手相传能留下来,仅此而已。

他也反感把民乐放在厅堂里“高雅化”,琴只属于琴社,“三五知已,琴声才能悠远”。

别去开发它,也别试着保护它。“不动就是保护”。

但这是个闹腾的时代。

“所以不能都按照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需要的就改,就扔。等下一个时代来临了,我们又需要了,再到哪里去要呢。还有现在都讲时尚,时尚是什么,你知道了就不时尚了。 ”

他的琴不是用来取悦人的。

“古代也有专门搞迎合的人,一个叫乐伎,一个叫乐工,现在叫音乐工作者,音乐是说自己的兴致,情致,你自己没有心,说别人的心,这个无法代表。如果你和人家心相同,同心相应,那你说的话才是人家的话。艺术这个东西不是事业。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向外的显示。 ”他说。

写到这儿,想起非典的时候,北京城整个是空的,我们几个从医院出来也无处可去,就在后海边上呆着,空无一人,但有个老头儿,一件蓝布衣服,不戴口罩,一把二胡放在膝盖上,对着湖,拉一个下午,琴声让我踏实。

人生的负荷已经这么深,作为无歌无舞的汉族人,至少还有一点声音,千百年了,丝丝缕缕,也没有死灭。是我们的根,这声音来自太古,淡无味,却有情。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雷氏家族与雷琴的传奇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雷氏家族。四川雷氏造琴,传承三代共计九人,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3个历史时期。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嫏嬛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古琴中,尚未见有松木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

雷氏家族与雷琴的传奇

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问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烟过眼录》著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嬛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雷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么是雷氏家法?《东坡杂书琴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从“九霄环佩”与“春雷”两琴的纳音来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开出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

雷琴的声音特点,据《琴苑要录·斫琴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与它琴相较,其“清越如击金石”与“湿劲而雄”之异犹感突出,“九霄环佩”之音就是如此。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古琴之情、韵、静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古琴之情、韵、静

在众多乐器中,古琴是最通灵性的了。“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琴是魂,音律与万物相通。“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琴韵飘飞,深入众生魂魄,轻叹细诉,令万物息息相通,浑融一体。古来隐逸高人常爱穿一袭轻衣,一双芒鞋,背上书箧琴囊,纵情山水,流连忘返。琴是山水之友,“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闲暇之时,抚琴一曲,凭山吊水,将胸中逸兴尽情抒发。而自然界的音声似乎也懂琴韵,通人意,“早梅香野径,清漳响邱琴。”在琴的调理下,人与自然心意互通,直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琴质本高洁,乃风雅之物。在古代,只有真正懂琴识琴的高雅之士,才能摸清琴的音律,雅奏一曲,令天地为之动容。袁孝尼曾多次请求嵇康教他《广陵散》,但嵇康对他考察了很久,最终认为他不配学此琴曲,因此不曾教他。而嵇康品性直傲,蔑视权贵,最后临刑东市时,神气不变,索琴来从容淡定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琴韵与人格相和应,令其万古流芳。陶渊明也是个懂琴的人,他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他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重本而舍末,有种返璞归真的禅意在里面。后来又有人将琴趣作为词的别称,词的高雅清丽,正好与琴相得益彰。

若只有人弹琴,而无人听琴,则琴韵不免陷于孤绝。当年伯牙为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子期深悟其意,伯牙欣喜若狂,奉为至交,谓为“知音”。后来司马迁感叹道:“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知音难求,若无知音赏识,这琴韵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弹琴是一种境界,听琴也是一种境界。弹者用心抒发,听者悉心阐释,一鸣一和,心心相印,可谓两全互补。李白离蜀远游时,有个蜀僧浚为他弹琴送别,李白听琴后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但觉诗中琴音滔滔,似有诉不完的不舍之意,时光飞逝,听者仍沉浸其中不忍离去,而暮秋的景色又增添了几分伤感之情。知交好友伤别相惜之意,全在琴韵和诗句中传达,感人一至如斯。

琴情音近,琴之所以常被用来表达心声,实际上是因为琴中有情。苏东坡曾有首近于戏谑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不在匣中,也不在指上,而是在心中。素手调琴,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当情感郁郁有所思之际,人们总喜欢借琴抒情。琴韵起时,情深款款,意欲绵绵,勾起人无限思量。“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女子竟以频频误弹来引起情郎的关注。《诗经》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相合,正如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而习惯上又以续弦来指称男子丧妻后的续娶,琴上的弦就如同情人一般,亲密无间,情情爱爱相伴一生。“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自琴中逸出的琴韵,生发出多少情义,令人意惹情牵。

琴韵传情,也有着美的旋律。古代有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分别代表了四种美质。“号钟”壮美,琴音宏亮,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故而得名。齐桓公曾用它伴和演奏,悲壮的旋律突兀而出,令侍者无不泪流满面。也许只有齐桓公这种旷世枭雄,才能将历史的壮丽哀绝用琴音解读出来。“绕梁”柔美,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楚庄王陶醉其中居然七日不上朝,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它就象一个多情少女,温柔蚀骨,拼却红颜换君心,令多少男儿汉不爱江山爱美人。“绿绮”纯美,音色绝妙,情深意长。司马相如用它弹奏一曲《凤求凰》,竟引得卓文君一听钟情,与之私奔,缔结一段千古良缘。琴韵纯白无暇,温情流露,令芳心暗许。“焦尾”凄美,它是蔡邕用遭受火烧的残留桐木制成的,因琴尾留有焦痕,故而得名。它就象个心灵受到创伤的人,凄凉而忧郁,却发出内心最真诚的呐喊。“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一语道出它的忧伤本质。

琴韵的本质是一场静。弹琴时,避闹而取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音悠扬,更衬出环境的静谧,并起到很好的舒缓治疗内心的作用。弹琴时须心无杂念,不然心乱而琴乱,终不能成曲调。古时传说弹琴时若有无关的人在旁偷听,扰乱了心神,则容易断弦,琴也就弹不下去了,可见琴为心声,心静才能韵圆。“听琴知思静,说剑觉神扬。”琴和剑一静一动,互补共济,演绎出一个个剑胆琴心的动人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下空城计,除大开城门布下疑阵外,更是笑容可掬地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这琴声将数十万敌军视若无物,心情静如止水,仿佛成竹在胸,难怪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中了埋伏而慌忙退兵。这一幕真堪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琴韵古雅深奥,婉转悠扬,是一种闲情逸致,自有一种孤洁幽僻的高尚情怀。“梅花带雪飞琴上,柳色和烟入酒中。”这样的意境令我们感动。在经风历雨之后,琴看透世事,将人情镌刻埋藏于心中,它的归宿是淡泊。当生命的喧嚣逐渐散去,琴韵能带人回归本真,此时我们似乎能听到苏轼的吟哦:“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学琴 · 习琴动作要领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一、 端坐凝神,脊梁中正、忌左右摆动;

二、 全身放松,微微含胸拔背,头容正直,不仰不俯;

三、 松肩垂肘、顺腕、忌坐腕;

四、 双腿双足成平行、相距尺许(不同于有的琴谱上说双腿叉开、两脚八字式);

五、 右手运指要发挥自然、宜刚柔相济。既要避免软弱无力、又要防止火气过盛;

六、 右手指法宜肉甲并用、中锋、偏锋结合、灵活变化运用;

七、 左手运指宜松紧、虚实相结合。在移动时、手指取松(虚)、到徽位时手指取紧(实);

八、 左手指法要讲究吟、猱、淖、注、撞、逗、上、下、进退、往复、轻重、缓急等变化运用得当、切忌吟猱不分、处处颤抖流滑、时时带起等花招;

九、 弹琴要自然运劲、忌生硬用力;

十、 操琴应始终保持心静、意会,乃修身养性之道。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一、音色符号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散音。即弹奏空弦。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泛音。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擘。大指向内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托。大指向外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抹。食指向内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挑。食指向外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勾。中指向内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剔。中指向外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勾剔。勾剔连作。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打。名指向内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摘。名指向外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急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轮。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半轮。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如一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拨。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伏。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撮。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齐撮:撮的古写。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打圆。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滚。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拂。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滚拂。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全扶。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大指。大指末节微屈。用侧面按琴弦。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有指甲部位,用半甲半肉按弦;二是大指骨节凸起部位,完全用肉按弦。当两或三根弦连弹时,两个部位就需兼用。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大指使用最多。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食指。食指以指面自然地平按在弦上,但食指更多是用于点徽位上的泛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中指。中指以指面按弦,只在琴面的中、下准部位使用,上准不用。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名指。名指以指面偏左侧(小指方向)部位按弦,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名指使用仅次于大指。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跪。用名指跪着按弦,多用于七弦五徽以上。弹法是名指中节、末节弯曲,以名指指背左侧部位按弦。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跪。与“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上。按弹得音后,按弦手指不离开弦向右走上一音或数音,音之间直接连接,不出滑奏效果。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下。与 “上”弹法相同而方向相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进。与“上”弹法相似,但只“上”一个音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退。与“下”弹法相似,但只“下”一个音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复。回复到原来的音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进复。进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上进一音位,又下回复原来音位,所以进复两音都是虚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退复。退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下退一音位,又上回复原来音位,所以退复两音都是虚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引。结合“上”、“下” 之用词,常写成“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或“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与“上”“下”不同的是,“引上”、“引下”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浒。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 上至何音位谱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淌。常写成“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往来。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撞。按弹得音后,手指向上(半音或一音无定规)急撞后再回到原位,过程很快。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逗。按弹得音的同时,手指急上复下少许,与撞的区别在于急上复下的音与弹弦同时进行,成为音头上的装饰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唤。右手弹弦出音的同时,左手急速向上少许,又退至音位之下少许,又复上至原音位,这些向上、向下和复上原音位的动作都在快速中进行,共同成为原音位音头上的装饰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掐起。大指按弦弹一声后,名指按于大指的下一音位,同时大指将已弹过的弦掐起,大指掐起时使用大指甲左侧边缘将弦向内拨,此时在名指所按音位上出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对起。与“掐起”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对过。与“掐起”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对按。与“掐起”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抓起。大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大指抓起此弦散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带起。名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名指带起此弦散音。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罨。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罨。与“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虚罨。左右手不按不弹,左手用大指或名指在指定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推出。中指按弹第一弦后,随即用中指把弦向外推出得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不动。有两种用法,一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定住不动,有意使出音呆板枯槁;二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右手另弹它弦散音时,左手仍按原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着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就。前一音用某指上、下至某徽时,需在此弦或另一弦弹奏,此时用“就”而不必再写某指、某徽位。有“就在此处弹”之意,是一种省略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绰。从下向上,向本位音滑奏,是上滑音记号。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绰。与“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注。从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是下滑音记号。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注。与“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古写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吟。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微微波动,称之为吟。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长吟。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吟。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定吟。不移动按弦音位,只摇动手腕的吟,实是速度快而幅度极小的吟。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细吟。幅度小速度快的吟,与定吟的区别在于细吟是移动音位的。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急吟。动作急速的吟,与细吟类似而幅度略大。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缓吟。动作缓慢的吟。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游吟。幅度大至带进复的吟,通常作两次进复,实与猱弦相似。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猱。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波动,幅度比吟大,上下半音至全音都可能。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长猱。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猱。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急猱。动作急速的猱。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缓猱。动作缓慢的猱。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有撞意之猱,猱的过程中手指向音位上方有撞击意,猱的幅度在多次急上复下中渐次减小;或是先作撞,撞后即在音位上方作猱,猱的幅度渐次减小。

四.左右手配合动作指法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分开。此谱字前应为抹挑连作或勾剔连作指法,当右指抹或勾弦出音以后,左指即向上进一音位,然后右指作挑或剔,左指随即复下原音位,复下之音往往带注。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声。左手大指或名指按弹出声之后,把弦抓起或带起得声,同时右手弹一空弦与其同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应合。左手名指或中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连弹二音或数音散声,此时按弦的左指或上或下,进退到右手弹出的空弦音相合的音位。有些古谱在左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接着弹一散声相应也标记为应合,但通常只标记二声以上的应合。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放合。左手名指或大指按徽取声后再向内移动放开空弦,随即按弹相邻弦高八度音与刚才移动放开的空弦音相应合,应合的两声可以同声,也可能是前后紧接出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掐撮声。“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的古写,在此前已弹奏的两弦上作掐撮声。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掐撮三声。据此谱字前名指按音、空弦之撮音,左手大指作罨、掐起,右手撮;左手大指再作罨、掐起、罨、掐起,右手再撮。

五.速度、节奏符号及其它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少息。略作停顿之意。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少息。与“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同。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大息。停顿较长。用于需停留数拍之长音符。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急。急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缓。缓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紧、慢。表示快弹或慢弹。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入拍。表示以下段落节奏有拍子可循(非散板)。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入慢。表示此段进入慢弹,但此慢弹一般均与散弹、跌宕弹相同,不入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句号。一乐句后的标点,此处应有乐句结束的语气停顿。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间。某两徽之间的间。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再作。再弹一次。再弹的起点处会有一竖线表示。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从头再作。从乐曲开头或段落开头再弹一遍。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曲终。
  减字谱 · 指法符号简释:操终。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学琴 · 关于练琴的窍门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学琴 · 关于练琴的窍门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从初学者到演奏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反复地、艰苦不间断练习的过程。练琴的过程分读谱、练习、记忆。

这三者以练习为最重要,在接触全新的乐谱时首先要慢练,在慢练中确定指法,划分乐句,找出难点;

其次是分手、分段、分句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厌其烦地细练、拆散“零件”练习;

最后是融合性的练习,它包括又慢至快的速度上的练习,还包括乐句强弱变化的练习以及乐曲整体上的把握。总之,练琴的窍门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衡量弹好一首乐曲的标准:

首先要达到乐谱上标定和提示的要求:第一要检查弹奏是否有错误,如旋律、八度音高、节奏是否正确;第二要检查速度是否合乎要求,如某一段落标明每分钟多少拍,听听是否达到(最好能借助节拍器);第三要检查力度,查看乐谱上的如mf、mp和一些渐强、渐弱等标记,检查自己是否达到;第四要检查熟练程度,看看能否至少连续完整地演奏三遍而没有错误;最好,要检查自己对乐曲内容、整体结构与音乐风格的把握是否到位,不过对最后一条的检查,最好还是交由专业老师来评判。

对于更高标准而言,我们可以从“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中看出孔子所追求的琴艺境界:从掌握技能、理解结构、了解作者背景、领会意蕴到把握精神。所以要想提高琴艺,达到更高的标准,需要大家在每个学习阶段中不断地磨练与提高。

如何弹奏出优美的音色: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准、节奏、强弱和音色。其中惟有音色是最抽象的、最难把握的东西。它依赖手指触弦感觉和内心的感悟。

手指触弦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缓急”的区别。

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

音色的把握需要你不间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你的年龄、学琴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古琴的琴制、造琴之演变历史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卾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习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面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是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繫弦轴(雁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一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古琴的琴制、造琴之演变历史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习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所绘《斲琴图》中有两种古琴,它们也都是全箱式,虽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但图中两种古琴造型仍与宋汉弹琴俑大体一致。这一样式的琴体还见於河南邓县北朝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图》,说明古琴初见於东汉的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三原唐初李寿墓线刻壁画伎乐图中,有抱琴、弹琴图像各一,琴式则与《斲琴图》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种传统的古琴式样是会延续很久的。

古琴的琴制、造琴之演变历史

  南京西善桥等地南朝齐、梁大墓砖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山的琴,具备全箱式特点而又呈现为新的样式,即音箱从东晋的内收弧形项的长条形,发展为方头、阔肩、收尾形态,这种样式的音箱能进一步改善琴的音响效果。

  琴徽的出现大约早在西汉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纪上半。西汉枚乘 (?-公元前140年)的名赋《七发》,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以“九寡之珥为约”。从上下文意看,用珥做的约,本是箭靶的中心,这里相当於徽。更明确提到徽的是晋嵇康 (公元223一262年)《琴赋》“徽以锺山之玉”这句话,但徽数则不详。

  有徽之琴的最早图像材料,见於考古发现的南朝齐、梁陵墓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嵇康和荣启期所弹之琴,琴面外侧均列有十多个明显的琴徽。可以认为,全箱式琴体和十三徽的定制,年代约在东晋或稍前,下限至迟不晚於南齐初年,即公元五世纪九十年代。

三、隋唐时期

  唐代造琴工艺取得突出的成绩,无论数量、质量都有空前的进展,民间出现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最受人们喜爱的斲琴名手,出自四川的雷氏家族,其中较早的是雷儼,曾在唐玄宗做过待诏,其后有雷霄、雷威、雷珏、雷文、雷会、雷迟等。雷威尤其著名,传说他得到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以听风吹树木的声响,从中辨取造琴良材。他们所斲之琴在大历(公元766-779年)中被称为“雷公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宋苏轼《杂书琴事》)。贞元(公元785-804年)时,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弹者之众”。

  当时江南也出了沈镣、张越等制琴名手,他们所制之琴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出自名手古琴,历代好琴之士均视为传世之珍,以至宋代便有不少人伪造唐代雷琴,这种作伪之风经历元、明、清而延续到现代。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斲之“九宵环佩”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

  古琴确立今制之后,细部仍不断改进,以臻完善。传为唐初阎立本所绘的《北齐校书图》(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中的古琴,圆首阔肩,中部微狭,凤翅以下收殺至尾,这一造型对改善琴的音响当更为有利。

古琴的琴制、造琴之演变历史

  专家们鉴定今存较为可靠的唐琴共十六张。在基本形制一致前提下,根据它们外形起伏收缩的不同特点,还可划分为多种不同样式。若按后代琴书中琴式分类,有伏羲式十六张、神农式一张、凤势式三张、连珠式两张、师旷式两张、列子式一张、仲尼式一张。因为仅有的一张仲尼式琴还是晚唐之作,看来东汉到中唐的八百年间,仲尼式琴并不很流行。只是中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为道统代表推崇之后,仲尼式古琴才逐渐时兴起来,至两宋大为流行,出现定于一尊的局面,其它样式的琴反倒日益少见了。

  晚唐的仲尼式琴,较之后世同类琴,还具有琴面较圆,腰部内收较深的唐琴共同特点。唐以后的仲尼式琴,除仿唐之作外,一般不具备这种特点。

  隋唐以来,琴乐也受到许多王侯显宦的爱好。隋文帝之子杨秀受封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后来蜀地造琴名将辈出,或与此有关。唐代二十年为相的的李勉,好琴,家中自斲琴数百张,其中绝代之品“响泉”、“韵磬”自宝于家,曾撰《琴说》一卷。

四、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各代帝王好琴者甚多。宋太宗赵匡义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后来各代皇帝也仿效改制一弦琴、二弦琴……直至九弦琴,南宋高宗赵构还特制盾形琴送臣下,以提示不忘武备。但这些改制并不受琴界接受,后世也无传承推广。

  宋徽宗著力“搜罗南北名琴绝品”,专设“万琴堂”珍藏,其中最名贵的是唐雷威所作“春雷”琴。后来金兵攻陷宋都开封,“万琴堂”落入金人之手,金章宗尤喜“春雷”琴,不仅列为其“御府第一琴”,与自己形影不离,临终还“挟之以殉”,可谓生死与共。

  宋元明的古琴今存较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代以来官方和民间有大量的斲制,称为“官琴”和“野斲”。例如明代内府曾集中名工巧匠成百上千的造琴。又如明潞王所造的“中和”琴数百张,今天也常能见到。当时制琴名家有冯朝阳、涂桂、张敬修、施彦昭等,同时一般有资历的弹琴家也都有斲琴传世的风尚,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琴家也都是斲琴能手。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