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古琴文化
▲点击上面蓝色“古琴文化网”关注▲
纵观《红楼梦》全书,不说林妹妹所弹瑶琴,宝哥哥误认天书等直接与古琴有关的章节,就其他各回也有多处提到了古琴,着实表明了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根深蒂固的联系。
请看《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一段:“说毕,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而已。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听了,点头称赏。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壁上也见悬着一副对联,书云:‘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对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古琴的定名,一是琴与文玩收藏之间的关联。
一、古琴之定名。古琴在上古时期一直被称为“琴”,又因其有七条弦,故也被称为“七弦琴”。从湖北随县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和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来看,先秦时期的琴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还没有出现重要的十三个徽位,因此其形制还很不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三国时期,嵇康(公元224——263)的《琴赋》中提到了“徽以钟山之玉”,由此可以推断,古琴的形制大约从汉代以后才逐渐定型。由于古琴演奏的乐曲,非常的悠扬动听,仿佛是天上瑶台传来的仙音,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瑶琴”(见上文)。在清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瑶琴”的称呼,在其它清代的传奇小说和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瑶琴”的称谓。随着各民族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胡琴、月琴、扬琴、提琴之类的琴开始逐渐增多,为了加以区别,琴逐步被后人称之为“古琴”。
二、古琴与收藏。古琴和文玩收藏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古代爱琴之人喜于收藏者以藏琴为多,拿清代来举例,收藏古琴已经是琴人的一种风尚。藏琴者也喜欢在古琴的底版上刻下诗文或是歌咏琴音的文字,并同时留下自己的姓名,以求流芳百世。也正是由于这些爱琴者,今天,我们才有幸看到那些传世的名琴。至于贵族皇亲之家,收集瑶琴、宝鼎、古画则是为了附庸风雅,眩人耳目而已。所以说在清代,古琴的存在依然以官宦人家、贵族小姐、闺阁书房为常见。同时也是雅好者必不可少的珍藏器物。而只有象贾府这样的官宦人家才能闻“群芳之髓”、饮“千红一窟”了。
关于古琴和珍玩和收藏的描述,又见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
三、古琴与茶、诗。煮茶、操琴自然是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煮茶、操琴之余,山山水水、幽深院落、亭台楼阁、江河湖海自然会引发文人的幽古之思。此时,吟诗和曲自然是很别致雅丽的文事了。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因念道:“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在这里不仅交代了茶、琴、香、诗,同时也点出其共性——“幽雅”。品茗、听琴自不必说,仅此两项就已经足够“幽”了,所以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茶琴之“幽”已经远远超出了香之“幽”,而“幽”的更深层含义多少带有“忧伤、归隐、感怀”的成分。为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骨子里所具有的一种“幽”的气质和伤怀隐逸的秉性,同时亦能觉察出其重“幽”并不只是停留在外在香的有形之“幽”,而是更注重茶、琴的无形之“幽”。而在“幽”之外,古人还追求一种“幽”外之“雅”,“雅”之外在体现则莫过于吟诗和曲。难怪贾政又道:“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此段是“琴罢作诗”的例子,而“以琴入诗”的例子在《红楼梦》中则见于另外二处: 第一处为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第二处为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拋书人对一枝秋。从上面的琴诗中我们看到弹琴、饮酒是一大喜事。弹琴可以愉悦心灵,而酒则可以使当事者暂时解脱烦乱的心绪,重生于自我独特的精神世界,或者托酒于兴,借琴抒怀,或者以诗谴意,啸傲江湖。正是这个原因,阮籍创作出了千古名篇《酒狂》,为后世人所传诵。而《红楼梦》中特意选取了琴和酒来衬托菊花的高洁、傲世,独到之处自是妙不可言。所以说,曹雪芹是一个古文化造诣很深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文人、一个诗人、一个琴人。
四、古琴与琴童、琴侍招。再请看《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段:“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执事太监及彩嫔,昭容各侍从人等,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母女姊妹深叙些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书童,而且以聪慧有悟性的男孩居多。大户人家有文才学问的小姐则由丫鬟专门伺候。少则一人,多则数人不等。他们主要的责任是专门照顾文人的起居和文事活动。琴童也由此而转化而来。由于文人重琴乐,对自己的琴往往是倍加爱护,所以其琴必须由一专人负责保管,外出交游则由琴童负责挟琴。当然,琴童的地位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很低的,作为衍生物和附属品,其主人随时可以把他们象商品一样转增他人。同时,古琴演奏者的地位也是比较低的,他们所起的社会作用只是供统治阶级和权臣贵族的取乐、陶冶心志而用,皇帝随时可以把古琴演奏者象牛马一样赐给臣子,而臣子则可以把琴乐演奏者象奴隶一样进献给皇帝,供其享乐。所以,作为内廷的古琴演奏者来说丝毫没有人生自由可言。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伯牙会放弃优裕的宫廷生活而放舟于江河湖海了。清代皇宫内院有琴侍招(专门负责琴乐演奏的人),从事为皇帝嫔妃、皇宫大臣的演奏。大户人家家里则为显示其雅好而配备一些古琴专业人员。象《红楼梦》中的賈妃原准备帶進宮去的丫鬟就是一例。
五、古琴与棋 。《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道: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弹琴和下棋共同需要具备一样东西,那就是——“心”。学琴要用心,弹琴要专心;下棋要耐心,过招要细心,这些心与心之间的默契,又岂是一般凡夫俗子、没心没肺之人所能体味呢?所以历来人们把“琴、棋”摆在了“书、画”的前面,皆源于一个“心”字。用自己的真实的心灵来弹琴,聆听自己的心音,就是声音再不好,也是真琴者;用自己的真实的心灵来下棋,怀着诚心诚意的心意,就是下输了,也是真棋者。
六、古琴与剑。《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一段这样写到: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面想,一面看,一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
琴、剑是两件截然不同的器物,古人喜欢用“琴剑合壁”、“琴心剑胆”来形容一个人,比喻文武双全、动静结合、阴阳相生。琴者,以静取胜,剑者,以动取胜;琴者,以心为役,剑者,以利为形;文武兼备是为“全”,缺一或为“憾”。琴者文而剑者武,琴剑合一则心形合壁,动静结合而形为心役。足见中国传统阴阳理论的互通互融之处。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
【琴人茶馆】: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流派圈子》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各地琴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太古遗音》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良材善斫》展示各家斫琴经验。回复”琴人”二字,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
=======
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yiheqinshe
=======
怎么关注“古琴文化网”?
1、搜索微信号:yiheqinshe ;
2、添加公众号→输入“古琴文化网”;
3、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